「是一個時代的謝幕曲,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場曲。」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已經完結,看完第42集的小十君有點懵逼,原來這只是「司馬懿升職記」的上部啊,小十君拍著胸脯保證的戰爭大場面遲遲未見蹤影。
要想看打仗,得等到下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才有,何時回歸,日期未定。
之前作為自來水推薦大家觀看此劇的小十君有點失望,但也充滿了希望,畢竟這部劇還是帶來了不少新鮮的空氣。
今天我們邀請到「書林齋」的孔鯉,從歷史劇的角度詳解《軍師聯盟》這部劇,究竟特殊在哪。
作者:孔鯉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書林齋(ID:Kongli1996)和澎湃「有戲」欄目
我要收回之前的話了。在《軍師聯盟》剛播出兩集時,我很欣喜地認為歷史正劇終於回歸,但在它已經播完了上部四十二集後,我決定收回這句話。
但現在我要下一個更大的判斷:《軍師聯盟》是歷史題材劇目拍攝方式的一個轉折點,也許它將帶來歷史劇的新拍法。
當然,這樣的新拍法是好是壞,我還在觀望,總之,過去的時代過去了。
如果按照歷史正劇的標準來看,《軍師聯盟》的問題非常多,多到很多人會為它究竟是不是歷史劇而爭論不休。
當然這裡要明確的一點是,時間線的混亂並非是歷史正劇的問題,很多人拿著前幾集裡華佗之死、衣帶詔事件、官渡之戰等歷史事件來說事,認為這部劇打亂了時間線,一點都不符合歷史。
確實,這樣子做不符合歷史,但不符合歷史不代表它不是歷史劇。
歷史劇首先要是劇,劇就自然會有一定的演義改編:《雍正王朝》裡八王爺死在雍正駕崩前一天,而歷史上他在雍正四年就去世了;《走向共和》裡翁同龢處處給北洋水師掣肘,而歷史上他幾乎是每一處款項都會應允;《大明王朝1566》中貫穿故事主線的「改稻為桑」更是在歷史上沒有出現過……
▲《大明王朝1566》劇照。
然而這些都不妨礙它們是歷史劇中的翹楚,因為歷史劇要表現的,從來都不是歷史上的人們做過什麼,而是要表現那些人可能會做什麼。
然而即便如此,《軍師聯盟》依然和歷史正劇相差得有點遠,它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將歷史人物卡通化、普通化。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複雜的,人是深不可測的大海,文學作品對人的描述往往會在細節中表現出極為複雜的心理潛意識和人物性格。
比如畢飛宇在講《水滸傳》時就從「(林衝)便出廟門東頭去」一句中深剖出了林衝性格中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靜,而王勁松也說過,劉和平的歷史劇臺詞往往都有好幾重意思,輕易不敢改動。
▲王勁松在《大明王朝1566》中飾演楊金水。
而在《軍師聯盟》裡,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除曹操和荀彧外,大都失了厚重感。這也是為何很多觀眾認為,在第二十四集曹操死了之後,這部劇便沒了意思。
比如楊修,作為司馬懿前期的主要對手之一,楊修充當的是反派角色。一般來說反派角色往往是容易出彩的,諸如《大明王朝1566》裡的嚴世藩,但是在本劇中楊修卻表現得頗為令人反感。
這樣一個世家公子,極為聰明,全劇中論及腦袋靈光怕是沒有人及得上他,而他恃才傲物偏又沾染政局,心中沒有道德約束,只有強肉弱食,最終被曹操所殺。在臨死前他對司馬懿說:
這麼多年了,我自恃才華,替平原侯與曹丕爭,替平原侯與你爭,甚至替平原侯與大王爭,可爭到最後我發現,我是在為了自己爭,我以為我比任何人都快出三十裡,而恰恰就是這三十裡,可以要了我的命。
這段話是很顯然的反派心路,作為只有一個行為動機的反派,往往會在故事最後給他以獨白的時間,以期獲得觀眾對這個人物的理解。
但這是卡通化的辦法。因為人是複雜的,儘管某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動機是某事,但不見得他的所有行為都必須完全為了這個動機服務,他依然可以有著自己的其它心思或潛意識,但是在楊修身上,我們只能看到這一點。
也就是說儘管翟天臨把這個角色的該特點演得很到位了,但這個人物依然是單元單極的,不夠飽滿。
再舉一例,比如漢獻帝。漢獻帝這樣一個人物在劇中出場不多,卻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角色。
▲《軍師聯盟》中漢獻帝和曹操。
故事開始,便是漢獻帝和董承、劉備、司馬防、楊彪(後兩位是編劇自行加入)合謀衣帶詔,刺殺曹操;他的故事最後,是曹丕當了魏王后,想盡辦法勸魏王登基。
整整三十年時間,這個皇帝在劇中的表現數十年如一日,懦弱依然懦弱,性格上似乎也只剩下了這一點,作為漢帝國國祚的最後代表人,這樣的形象顯然是單薄的。
除了這些漫畫化的人物形象外,《軍師聯盟》還有幾處非常不像歷史正劇。
首先是大量的現代生活戲。
歷史劇裡出現許多生活戲並不足為怪,生活戲是反映古人生存狀態的表現,觀眾通過服飾、道具、行為、言語來感受古人的生活習性和社會心理,這是很值得提倡的。
古裝劇《紅樓夢》(儘管不是歷史劇)就是生活戲的典範,而《北平無戰事》、《少年天子》、《大明宮詞》和《蒼穹之昴》裡也有大量的生活戲作為輔料。
▲《大明宮詞》劇照。
但是,在《軍師聯盟》裡,生活戲不再是古人生活戲,而成了現代生活戲。
司馬懿的夫人張春華,在《晉書》中只有二百七十字的介紹,相關文字越少,越能給有能力的編劇一個發揮空間。
然而在本劇中,張春華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強烈現代意識的古代女子,從全劇開始就以「悍婦」的形象示人,時不時揪住司馬懿的耳朵,把司馬懿給教訓一頓。
如果說當作人物塑造,那也無可厚非。但在上部的最後幾集中,張春華的角色地位迅速提高,以至於後面幾集完全淪為了家庭戲的家長裡短。
曹丕賞賜司馬懿以美人柏靈筠,同時柏靈筠也作為曹丕的眼線,為曹丕傳遞信息。而具有現代女性意識的張春華自然不答應了。
於是從二十九集司馬懿左右為難開始,分別上演了張春華發火、曹丕逼迫、張春華無奈接受、柏靈筠替司馬懿說話、張春華最終接受柏靈筠的戲份,直到第四十二集上部結束。
如此冗長的戲份讓觀眾感到不適,畢竟這是在東漢時期而非現代,畢竟大家是來看歷史劇的而非生活劇,花費大量篇幅在這樣的情節上,對傳統歷史劇觀眾來說頗為不妥。
其次則是劇中無處不在的喜劇元素。
歷史劇向來是塑造歷史氣氛的,無論基調是昂揚的還是悲愴的,都給觀眾以一種正諭的厚重感。奮發圖強如《漢武大帝》,走投無路如《大明王朝1566》均是如此。
但很少會有歷史劇裡摻雜著喜劇元素,然而在《軍師聯盟》中我們卻能看到層出不窮的喜劇元素。
喜劇元素不完全表現為劇中人物的搞笑情事,而可以用一些黑色幽默的辦法對劇中人物開上一兩個玩笑,比如司馬懿去找夫人張春華故交汲布時,由於臺詞間的種種模糊所指,觀眾們會心一笑,並紛紛留下彈幕。
這樣的黑色幽默自然會消解掉全劇的緊張氣氛,把原本肅殺、凜冽的感受一掃而空,只留下彈幕上的狂歡。
很顯然,在一部優秀的歷史劇裡,上面的問題都不會出現。然而在感受到本劇的歷史劇必要元素後,我卻在懷疑,這些問題是主創有意為之的。
也就是說,過去歷史劇大家吃剩下的螃蟹,《軍師聯盟》也許不想再吃了。
很顯然,不會有人為了《琅琊榜》、《甄嬛傳》去爭它是否是歷史劇,甚至連《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這些劇,也都不會有人去爭它是否是歷史劇。但有人會去爭《康熙王朝》是不是歷史劇,也有人會去爭《三國演義》是不是歷史劇。
因為歷史劇最重要的一些元素,在《軍師聯盟》中是存在的。
第一點就是歷史脈絡。編劇常江很明顯是有想法表達的,她也在試圖刻畫那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歷史背景。
比如上部中貫穿始終的人才選拔問題,從故事開篇就出現的月旦評和曹操《求賢令》,到曹丕為了登基而頒布的九品中正制,這些都是那個時期社會流動的代表,而圍繞在這二者背後的,則是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裡說過的那句話:
河內司馬氏為地方上的豪族,屬於儒家信徒,而魏皇室譙縣曹氏則出身於非儒家的寒族。魏、晉的興亡遞嬗,不是司馬、曹兩姓的勝敗問題,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的寒族的勝敗問題。
本著陳寅恪先生的論斷,在《軍師聯盟》中確實著重表現了儒家豪族和非儒家寒族之間此消彼長的鬥爭。
曹操在時,曹魏政權佔上風;曹操死後,世家大族重新抬頭。這是《軍師聯盟》一條主要鬥爭主線,抓住了這一條,就比《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類借古諷今、套在哪朝哪代都可以拍的戲說劇,更貼近歷史劇一些了。
第二點則是拍攝態度。我們看《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和《鐵齒銅牙紀曉嵐》,雖然都是歷史題材故事,但更多將鏡頭和畫面用力於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上,而那些關係也往往脫離了時代背景,放在現代並沒有差別——當然觀眾並不會在意。
而《軍師聯盟》據說投資了四億,相比於其它劇動輒大投資,這部劇的投資我們至少是看得見的。
被稱為「橫店釘子戶」的《軍師聯盟》,在橫店足足拍了三百三十三天,有時一天下來就只能拍一場戲,而且多數戲都是順拍,這樣一來,場景搭完了就不能拆,多放一天就多花一天場租。
導演張永新說,每次統籌去租場景,負責人都頭痛,搭一個景就拆不下來,其他組都沒法拍戲了。
這樣的態度具體表現在場景和服化道。在該劇需要拍攝外景時毫不含糊,觀眾能夠清楚地看到它時不時表現出的山水景色,和以往那些用特效做外景的電視劇比起來,錢確實花到了地方。
同時,該劇服裝設計師陳同勳親自把關了兩千多套服飾,在訪談時他這麼說:
司馬懿的衣服有上百套,之所以要設計這麼多衣服,是因為我們希望通過服飾讓角色變得更豐富。比如他家居便服一直是選用平民的布料,且雖然隨著出席場景不同,其外衣會有樣式、材質的變化,但內衣一直是採用普通的布質材料。這個狀態下的司馬懿需要處處隱藏自己的野心,質樸的布質內衣將司馬懿的含蓄和內斂很好地展現出來。
這是曹操穿的大氅,衰老的他失去了所有的銳氣,為了襯託這種大勢已去的傷感,大氅的毛我們進行了重新處理,像落湯雞的羽毛,其羽翼已經不足以支撐他的身體,看起來會有英雄遲暮的感覺。
第三點則是演員的表演了。于和偉的曹操被認為是本劇目前為止最出彩的人物,這個角色不像上述的卡通化人物,他有著足夠的厚度,面對著漢臣和篡漢他矛盾了一生,這樣的矛盾在他和荀彧(王勁松飾)的最後一次談話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一段也算得上是本劇最出彩的段落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以上種種很明顯是該劇想要拍攝歷史正劇的態度,不苟且、肯花投資,但是在這些態度背後卻依然存在著第一段裡說的那些問題,真的是能力不足嗎?
我看不見得。
在這樣的正劇拍攝態度背後,我們看到不是對歷史的還原(如《臥薪嘗膽》),也不是現代人視角下的歷史觀加成(如《雍正王朝》),而是編劇在重新建構歷史。
《軍師聯盟》是在歷史的原有基礎上重新進行建構,試圖構造出新的歷史文化,同時以符合當下的核心歷史觀為全劇重心拍攝而成的歷史題材作品。如果非要下個定義,也許可以叫做「新歷史劇」。
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呢?
一是豪賭。大家都清楚,歷史劇到今天這個時候,已經不大走得下去了。
十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和《臥薪嘗膽》就標誌著古典敘事方法的衰頹,而後幾年間《大秦帝國》《大清鹽商》《楚漢傳奇》《抗倭英雄戚繼光》和《于成龍》等,儘管質量不一,但幾乎沒有一部能再獲得當年的關注度。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願苟且,那就只能變,變出一種新的歷史題材拍攝手法。所以用歷史正劇四億投資的手法來拍攝,是一場豪賭。
二是試探。既然歷史劇要變,那就不僅從形式上變化,在內核上也要變化。一來大家對三國題材十分感興趣,二來大家對司馬懿卻又不是那麼的了解,因此當主創將目光放在司馬懿這樣一個在大眾視野中,形象似乎有所指卻又模糊的人物進行再構建時,本身就是對口碑和市場的一種試探。
上部中荀彧評價他為「靜水流深」,曹丕則稱他為找不到缺點的聖人,那麼這樣一個人物究竟最後會變成什麼形象呢,是一直這樣存大義最終以統一全國這樣的價值觀來軟著陸,還是最終會「黑化」成為一名陰謀家?
這一切我們還未嘗知曉,但可以清楚的是,主創在試探觀眾的接受程度。
三是迎合。上文中提到,本劇中充斥著大量的、歷史劇中不該有的卡通化、漫畫化、生活戲和喜劇元素,儘管歷史劇觀眾群體不願見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才是目前網絡上的主流。
當我們翻開這部劇的官博時會看到,官博一直在拿這些東西作為噱頭來營銷,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汲布和司馬懿之間的關係,官博也拿這件事說事以期獲得網絡群體的喜愛。同時張春華的行為儘管「累贅」,但也貼合了當下女權意識的興起。
無意去評價《軍師聯盟》從創作到宣發整個過程中上述行為的對與錯,因為很多事都還沒有結果,評價的標準不同自然結論也不同。但我可以相信的是,用拍歷史正劇的態度來拍這樣的新型劇,這個螃蟹《軍師聯盟》既然吃了,那麼未來一定會給它記下一筆。
至於這個螃蟹究竟能不能吃,恕我直言,我也不知道。也許所有人都在觀望。
結語:從《白鹿原》到《軍師聯盟》
《軍師聯盟》上部接檔的是耗時十六年的《白鹿原》,這一無意識的舉動卻仿佛被賦予了戲劇性。
《白鹿原》老老實實按照拍正劇的手法、做正劇的態度拍出了一部正劇,《軍師聯盟》則是以拍正劇的手法,試圖走出一條新路來。
這是一個時代的謝幕曲,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場曲。有些沮喪,但當我們看到這一點時,只能跟自己說:「也挺好的。」
雖然我無比懷念舊時代,但我們誰都知道,至少短期內是回不去了。
推薦閱讀
此劇硬傷不少,但還是推薦給你們
暑期12部熱門國產劇,追前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