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繩工,是安徽黃山風景區環衛隊伍中的一個特殊工種,他們接受專業的訓練後,攀援在懸崖峭壁上拾撿垃圾,來給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的安徽黃山「美容」。(10月9日中國新聞網)
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的黃山景區,每年要接待數以萬計的外地遊客。遊客亂扔垃圾,嚴重汙染了黃山景區的環境,而那些被遊客丟棄或是被風颳到崖下的礦泉水瓶、餐巾紙等垃圾,就需要清潔工冒著生命危險放繩下去才能拾撿乾淨。
出去旅遊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深刻印象:和黃山一樣的許多熱門景區,因為遊客眾多,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垃圾桶周邊垃圾成堆,臭氣燻天,有的遊客甚至反問清潔工:「我們不扔,你們幹什麼?」言下之意,他們才是清潔工的衣食父母,他們不扔不拋,這些清潔工就會丟了飯碗。清潔工不但不能抱怨他們不文明,還應該對他們感恩戴德才是!
亂扔垃圾現象無論是在北京的八達嶺長城,還是在上海城隍廟都隨處可見,它還走出了國門。有人把中國遊客出境遊的不文明行為歸納成「七宗罪」,包括髒、吵、搶、粗、懶、窘、潑等,這其中亂扔垃圾排名第一。
報導中提到,李培生和其同事穿著黃綠相間的環衛服,每天穿梭攀援在黃山峭壁之上。景點山路崎嶇陡峭,懸崖幾乎是垂直的峭壁。用於拾撿垃圾的繩子,每根有50米長,是專業的戶外登山繩索。一般的懸崖,一根繩索就夠了,但這些地方必須兩根繩索連起來,才能完成。李培生最多時一天下懸崖8次,每次拾撿上來的垃圾有五六斤重。很多中外遊客看到後,稱他們是懸崖上的「美容師」,認為他們是黃山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但是,這樣的「風景」著實讓人尷尬,黃山放繩工冒著生命危險攀援懸崖拾撿垃圾,真的應該讓那些亂扔垃圾的遊客臉紅。
社會學常識告訴我們,人們的任何不良社會行為在熟視無睹的環境中,都會變得肆無忌憚而大行其道。要改變國人亂扔垃圾這一惡習,必須實施行之有效的社會幹預,筆者建議景區可依據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對遊客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進行處罰,讓他們長點記性。遊客的文明素質越來越高,景區的垃圾自然就會越來越少,景區的清潔工才會漸漸「失業」。
文/維揚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