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模式,是指對心理治療理論進行解釋和應用的方式。常見的有兩類:(1)教育模式,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問題解決訓練、社交技能訓練以及小組治療所採用;(2)注重挖掘個體心理過程特徵的模式,如精神分析治療。事實上,後者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或多或少具有教育模式的特點。行為治療的概念最早有斯金納和利得斯萊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與其他學派的治療者的相比,行為治療者對治療過程關心得較少,他們更關心設立特定的治療目標。而特定的治療目標是治療者經過對來訪者的行為的觀察,對其行為進行功能分析後,幫助來訪者制定的。治療目標一旦確定,新的條件作用的學習過程就可以開始進行。
小組治療模式:是小組工作模式之一。它將小組視為一種治療的環境或工具,強調通過小組經驗來治療個人心理問題,或預防某些因素對個人造成的不良影響,或矯正個人的偏差行為。
小組治療模式又稱小組的臨床模式或康復模式,旨在治療和解決個人的社會問題,改變個人的社會行為。作為小組工作的一個傳統模式,治療模式是精神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結合與運用,具有獨特的理論與技術。小組治療模式吸引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行為失範的人群或有特定問題的人群等。
(1)理論基礎小組治療模式的理論基礎,最早源於精神醫學和心理學,如行為修正理論、學習理論等,以後也受社會學的社會化和再社會化理論的影響。其假設前提是:個人的社會關係與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組工作的方式得到治療和康復,改變有問題、有缺陷的行為方式,習得適應社會生活的經驗,由此獲得自我發展,改變適應能力不足的問題,恢復和發展其社會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2)治療模式的實施原則治療模式下組員在小組活動中獲得的主要是矯治性的治療,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治療模式的小組工作時,必須堅持和實施的原則包括:①綜合性原則②建構型原則③個別性與共同性相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