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A. 清晰專注的目標帶動果效
小組的設定目標,幫助組長能有更清楚的小組牧養和帶領。
1. 如果小組的目標是「小組倍增」,在實際帶領時常常會不知如何去做,結果無法使小組倍增。特別是遇到挫折和困境的時候,連如何具體禱告都不會,卻只一心想著小組的目標人數,向神祈求,然後努力做一些覺得好像可以增加小組人數的事。這是事工導向的盲區。
2. 健康的小組方式,給組長更清楚和專注的目標,那就是「培育領袖」。培育的對象,是小組中的每一個人。這目標讓組長清楚知道如何禱告,就是要為組員能夠勝過老我、願意委身跟隨耶穌及小組的異象而禱告。同時,組長也知道要為自己禱告,讓自己能夠成為榜樣、在小事上也忠心,並且成為與主同行的人。組長的首要關注,是幫助組員有健康的靈命。
B. 組員服侍,組長支持
目標導向的小組模式,主要是以組長的帶領為主,小組同工去支持組長的服侍;要等到組長覺得時機成熟後,才會慢慢地讓一些較熟練的小組同工,去操練某些服侍。但是,健康的小組卻是以組員的服侍為主,組長去支持他們的服侍,幫助他們去負責策劃、帶領外展及開拓小組。即使這些服侍的結果可能看似失敗,但是在培育學習的角度來看,都是成功的過程。
C. 人人服侍
健康的小組可以說有「人盡其才」的功用,讓所有組員都有機會發揮所長,一同傳福音及領人歸主。組員也可以得到裝備,不僅是在事奉上的訓練,也促使組員在靈命上更加成長和更有所經歷。
D. 小組成長明顯
每個組員都有服侍的機會。不斷地鼓勵組員在做中學習的結果,是組長的負擔比以前輕;並且在組員不斷向外服侍與開拓的過程中,他們對於傳福音的異象更為認同,小組的增長比以前更快。
小組教會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人與時間的安排:
1. 小組教會中比較容易出現一些邊緣的組員,對小組沒有參與感,覺得讓老練的同工去做就是了。但是,小組中的每個組員,都必須接受挑戰,成為屬靈的「父老」,使每個組員在邊學邊做當中,屬靈生命得著更新。兩者必須取得平衡。
2. 小組教會模式減輕了服侍的壓力,但也相對地增加了時間的壓力。小組組長每周至少要參加兩次小組聚會―照顧組員與被照顧。這會造成時間的壓力。對於有家室的上班族來說,可能會讓他們逃避而不願成為領袖。
1. 吳玉蘭。《教會小組動力》。香港:證主,1990。
2. 李樂夫。《小組教會組長手冊》(修訂版)。香港:高接觸,1995。
3. 李樂夫、王利民。《細胞小組教會組長手冊》。香港:高接觸,1994。
4. 李樂夫著。張麗娟譯。《新移民手冊》。香港:高接觸,1994。
5. 羅祖澄。《小組手冊》。香港:卓越,1994。
6. 趙鏞基著。曾秀敏譯。《成功的家庭小組》。臺北:臺灣教會增長促進會,1991。
7. 梁廷益。《細胞小組教會組長指南(上)―理論篇》。香港:證主,1998。
8. 何老師編。《小組教會學講義》。亞洲宣教神學院,2002。
9. 板橋福音堂編。《教會更新轉型手冊》。臺北:板橋福音堂,1997。
10. 劉國忠。〈小組教會新模式〉。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博士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