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經的烏克蘭是蘇聯的第二號加盟國,它們擁有令他們為之自豪的農業,向來被稱為「歐洲糧倉」,全球僅有的4塊黑土地:中國東北,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潘帕大草原和烏克蘭大平原,他們佔去了一大塊。他們也擁有很不錯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他們的造船業也舉世聞名,我們都熟悉的瓦良格號就來自這裡。
但是,自從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的經濟就開始急轉直下,根據去年IMF的數據顯示,烏克蘭已經取代了它曾經的蘇聯小兄弟摩爾多瓦,成了歐洲最窮的國家。
在烏克蘭,人們一眼望去都是一些蘇聯時期留下的建築,蘇聯解體之後他們也並沒有再蓋新的,大多數的馬路都已經年久失修,坑坑窪窪。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在30年的時間裡只新修了一條地鐵線路和若干站臺,各種基礎設施都非常陳舊,甚至比不上中國的三線城市……年輕人對他們的國家非常失望,但凡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離開,其中的一群人對去中國非常熱衷,她們就是烏克蘭模特。在30年前,烏克蘭人的人均GDP是1500美元,當時我們只有300美元;今天的烏克蘭人均GDP是3000美元,而中國是1萬美元。
從當初發展得還不錯的國家,到今天歐洲最窮的國家,烏克蘭經歷了什麼?是什麼導致它衰落成現在這個樣子?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是政治,從地圖上來看,烏克蘭位於歐盟和俄羅斯的交界處,所以它天然就有被東西方撕裂的危險。自從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的政局就一直起伏不定,在親俄和親歐之間搖擺,這幾乎毀掉了烏克蘭。
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是親俄派,他認為無論從文化還是地緣來看,俄羅斯都是烏克蘭最重要的戰略盟友,他推動烏克蘭和俄羅斯放下宿怨,全方位展開合作。但是尤先科上臺後,力主「親歐疏俄」,他謀求加入北越,並在天然氣、黑海艦隊、克裡米亞等問題上和俄羅斯發生爭執,導致俄烏兩國的關係跌入谷底。
一直以來烏克蘭最大的問題就是站邊的問題,客觀來說,亞努科維奇是對的,烏克蘭和俄羅斯那麼近,它沒有辦法在和俄羅斯翻臉之後而不被俄「制裁」或者不自傷元氣,但是烏克蘭民間的憤怒情緒很嚴重,他們用情緒思考問題,而不是國家的長遠利益,而烏克蘭的政壇中又不存在這麼一個能帶領全國冷靜思考、客觀應對的人——倒不是說一定要親俄,但你至少不要那麼明顯地站隊嘛——於是這個國家就陷入了長期的混亂的。
2010年亞努科維奇再次當選烏克蘭總統,4年後,基輔爆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革命,這次革命持續了3個月,宗旨是就親歐盟、反亞努科維奇,此次革命給烏克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革命之後,烏克蘭的物價大幅上漲,貨幣貶值,烏克蘭的經濟搖搖欲墜。
在此之前,烏克蘭的經濟本來就存在一些致命傷,比如他們的財富被少數人壟斷,他們的工業在蘇聯之後沒有革新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政治,烏克蘭不停地進行革命,是的,他們成功趕走了亞努科維奇,但是趕走之後他們反而更糟了,這一點烏克蘭人有反思嗎?我並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希望烏克蘭人能早點想清楚,不要再被人忽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