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各國都深受疫情之苦,截至目前已有6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10萬,累計確診人數突破190萬,是六大洲中確診病例最多的地區。
然而在這個時刻,俄歐衝突卻變得比往常更激烈了,北約諸國在美國的率領下頻頻向俄羅斯發難,演習軍艦多次進入黑海和波羅的海,毫不掩飾地表現出對俄羅斯的敵意。
對此,俄方發出強硬警告:俄軍將擊沉一切敢於靠近俄羅斯海岸的軍艦。
就在此刻,俄羅斯多年來的鐵桿盟友白俄羅斯卻突然發難,原因是俄羅斯拒絕為它提供試射飛彈的靶場。
22日,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參觀了本國國防企業OKB TSP,稱國家需要發展戰術彈道飛彈,在和平時期就應該對可能爆發的武裝衝突做好準備。
不過,白俄羅斯在試射飛彈時遇到了一些麻煩,但俄羅斯卻拒絕提供靶場。
俄白本來應該是一體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本是同一民族,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分化為三個國家,但仍然保留著一致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在西方人眼裡他們本來就應該是同一個國家。
一戰後,三國聯合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吸收周邊國家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隨著蘇聯解體,烏克蘭與俄羅斯分道揚鑣,只剩下白俄羅斯還與俄羅斯保持著盟友關係。
在俄羅斯備受排擠的90年代,白俄羅斯為它送來了非常珍貴的溫情。東歐劇變後,東歐各國都開始進行社會轉型,白俄羅斯卻另闢蹊徑,設計了一套獨特的「白俄羅斯發展模式」,保留了一大部分國有制企業。
事實證明,這條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如今白俄羅斯在機械製造、冶金、工具機、電子等領域仍具有很高的水平,而走私有化路線的烏克蘭卻走向了衰落。
更為難得的是,白俄羅斯沒有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衝擊,仍然保留著蘇聯時期的一些共產主義思想,因此被認為是繼承了蘇聯衣缽的國家,也被西方國家稱為「蘇聯的餘孽」、「社會主義在歐洲的最後一座堡壘」。
種種原因,讓白俄羅斯與俄羅斯堅定地站在一起,兩國之間互通有無,在經濟、軍事合作上親密無間,「俄白一體化」進程比歐盟走得還遠。
俄白之間出現裂痕
隨著意識形態的變化,俄白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俄白一體化進程也有所放緩。
近日,白俄羅斯外交部官網發表消息稱,「根據2020年2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達成的協議,美國開始向白俄羅斯輸送石油」。
據悉,一艘滿載8萬噸石油的油輪已經起航,預計6月初抵達立陶宛克萊佩達港。
這意味著,美國已經在白俄羅斯這座堡壘上打開了一條裂縫。
此舉戰略意義大於經濟意義。俄羅斯是石油國家,近些年來一直在走能源復興經濟路線,石油和天然氣遠銷歐洲和中國。
白俄羅斯作為俄羅斯最堅定的盟友,按理來說是不缺石油的,但俄羅斯在向白俄羅斯出口石油時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盧卡申科必須推動俄白一體化深度發展。
但是,盧卡申科似乎並不想太過依賴於俄羅斯,無論是石油還是戰術飛彈,他寧願向美國和中國開口而不是俄羅斯。
俄羅斯離不開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雖然只是歐洲的一個不起眼的國家,但它卻是俄羅斯不可或缺的戰略夥伴。
北約東擴後,俄羅斯的朋友越來越少,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巴爾幹半島都投入了北約懷抱,甚至連烏克蘭也離它而去,俄羅斯西線防線大幅後撤。
不過由於白俄羅斯的存在,俄羅斯在北約整齊的防線上撕開了一道大口子,把防線向前推進了五百多公裡,這對俄羅斯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對白俄羅斯來說,他們可以接受與俄羅斯合作,只是不能容忍與俄羅斯合併,俄白一體化已經是所能接受的最大底線了,所以才會有向美國購買石油的舉動。
白俄羅斯與美國相隔萬裡,之間沒有水路直接相通,運輸成本高昂,價格再低也不可能低過俄羅斯石油,這個舉動更像是怨侶之間的賭氣。
俄白一體化是板上釘釘的事,用不了多久就又能看到兩國和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