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過很多的俗語,其中有一句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古人此話有何用意?這句話表面上好像在說生活常識,但其實仔細品味後就不難發現,它其實是一句教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一、驢馬有別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如果把馬和驢放在同一個食槽裡餵養,一段時間後馬會越來越瘦,而驢不會瘦。
在幾十年前的農村,牛羊、、雞鴨、豬狗、馬驢這些都是家家戶戶經常餵養的動物,因為它們可以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很大幫助。
首先雞鴨、豬羊這些動物可以用來養著吃,逢年過節殺一隻來加餐,狗是看家護院的一把好手,平時吃得少且忠心不二。
至於牛、驢、馬等大型牲畜,人們平時壓根兒捨不得吃它們,更多的是用來耕地、運貨或者拉碾磨盤。
這三種動物裡,牛的力氣是最大的,最適合用來耕地,但牛不靈活,要運貨的話還是驢更合適,不過驢的脾氣不好,稍一不開心了就要蹬蹄子。
因此很久之前人們就會用「倔驢」、「驢脾氣」等詞來形容那些脾氣不好、容易暴躁的人。不過驢的生存能力很強,所以老一輩人才經常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
二、適者生存驢馬一起吃食兒,之所以馬會越來越瘦,其實就跟驢這種倔脾氣有很大關係。試想一下,農村給牲口搭建的棚子不會很大,一般都很擁擠,而且又髒又臭。
在這樣的環境下,驢因為脾氣暴躁,難免會與馬兒產生摩擦,它力氣又大,馬兒若是被它踢上一腳或者啃上一下估計不好受。所以這兩種動物待在一塊,最後受欺負的多半是馬。
雖然動物的思維比較簡單,但是長時間被欺負心裡也不舒服,吃飯也吃得不香了,長此以往難免會瘦下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馬兒更愛乾淨。這種動物對生活環境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它身上弄髒了就會自覺地舔一舔、洗一洗,而且吃的草料、睡得馬廄也要乾淨一些才行。
相比之下驢就不那麼講究了,它們整天幹著髒活累活,身上難免會有味道,吃的東西也是不那麼新鮮的草料或者農作物的廢料。
不過驢不在乎,所以這種動物好養。但馬兒就不行了,驢喝過的水、吃過的料它幾乎不會再碰。
顯而易見,最終的結果就是馬兒會越來越瘦,驢不僅不會瘦,可能還會變壯。其實老祖宗這句話看似在描述養牲口的道理,但驢馬共槽的例子似乎也在告誡著人們,要學會適應環境。
只有能夠與環境融合的人才會生活得更滋潤,否則就會像馬兒一樣,生活得一直不舒服,最後受罪的還是自己。
「適者生存」這個成語幾乎人人都聽說過,道理或許大家也都明白:世間萬物,適應環境的能夠生存,不適應環境的早晚要被淘汰。
雛鷹的羽翼剛豐滿的時候,母鷹便會把它們從懸崖上的窩裡推下去,有些雛鷹學會了飛行,會成為天空的王者,而那些學不會的則會被摔死,從世界上淘汰掉。
所以無論馬驢還是雛鷹,甚至人類,在一生中都會經歷各種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或者困境,如果自己不想方設法地去克服、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那麼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由此看來,「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這句老話,暗含著很深的哲理,值得細細品味。
生活中大家一定常聽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輕人總是不以為然,當自己有一定生活經歷後再想想這句話,似乎能品味出很多的道理。
想必聽完了馬兒和驢的這個故事大家一定有所啟發,不知道你是否會主動去適應生活環境呢?是否願意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改變原來的狀態?又或者甘願像馬兒一樣,慢慢地「瘦」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