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馬,易讓人想到遠行。窮人騎驢,富人騎馬,各有各的前程。陸遊騎驢遠遊遇雨,感慨道:「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蘇軾寒冬登城,拍遍欄杆揮手寫下:「人生到處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可見,驢、馬很多時候成了遊子的寄託。不過,更多時候,驢、馬卻是平民百姓的生產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知道該怎麼操作,該怎麼餵養。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這樣嗎?都是四個蹄子一個頭,外形相似,為什麼二者卻不能和諧共存呢?關乎習性,更關乎「道理」。
關於「養驢」
養驢,成本極低。低到什麼程度呢?驢基本上可以不吃糧食,不吃飼料,只要定期餵些青草和水,就可以長得身強體壯、肌肉發達。
驢,長得極快。幼年的驢(又稱驢苗),只要餵上一年青草就可以「出欄」,進入市場,進行販賣。有句老話說:「一年不成驢,到老是個駒」。可見,驢生長周期很短。
相比較於其他家畜,驢不會得病。一般來說,驢是不需要進行疫苗防護的,驢的體內具有極高的抗體,很難被一般病毒侵襲。也正因此,驢很髒,味道很重。
驢很頑強,也很固執、很犟。我們常形容一個人脾氣不好、為人死板,就說「犟得像頭驢」,因為其火爆的脾氣,驢是會咬人的。對於陌生人來說,千萬不要去招惹驢。
人常說:「馬行千裡吃草」,實際上馬吃草是很講究的。馬的嗅覺非常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會超過狗的嗅覺。比如,馬可以通過嗅覺,來攝取自身體內短缺的物質。
人類要想知道自己體內,缺了哪些微量元素,缺了哪種營養因素,都要通過短缺後身體發生的症狀來判斷。
馬不需要,它僅僅通過味道,就可以補全自己身體的所有元素。所以,野馬群中很少會出現「食物中毒」的情況。帶有甜味的飼料是馬的最愛,若是草料中有酸性的味道,馬便會拒絕進食。
與驢相比,馬的性情更加溫順,甚至願意為了主人改變自己的習性。因為馬的兩眼間的視線重疊部分只有三十度,故而馬對背後毫無判斷力,基本不會後退。
也正是因為對背後缺乏安全感,所以站在馬的後面是非常危險的,馬會後踢,力道極大。
但若是主人,則不會做出防衛舉動,因為馬的嗅覺,甚至可以分辨出人的性別,對於主人的味道,更會記憶猶新。
人類之所以會將馬馴服,不僅僅是因為馴服後馬的溫順,更是因為馬會護主。馬在感到危險時,會不停的發出「響鼻」,提醒主人遠離危險,甚至會強行帶著主人逃離。
馬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很多人以為賽馬,若是沒有騎手便不會奔跑。事實上,馬在同類面前不肯服輸勁頭非常強烈。
古代戰爭中,很多馬匹並不是因為中箭、中刀身亡,而是活活累死的,沉默不語,用生命前行。
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如果說馬是一個貴族,帶有先天的潔癖、志士的不屈;那麼,驢則更像底層的貧民,無所謂吃的好與壞,一驢吃飽,全家不餓,甚至必要的時候吃肉都是可以的。
從習性上來說,驢更加暴躁,「驢馬共槽」時,驢可能會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再加上驢的體味很重,馬會將進入自己鼻子中的味道,放大無數倍,面對驢身上的味道,馬會很痛苦。
此外,驢對於食物基本不會挑剔。在進食的過程中,會將口水流在草料上,只要草料發生細小的味道變化,馬就會拒絕進食。
與此同時,驢可不會管那麼多。驢只要消化很少的草料,就能獲得充足的養分。「驢馬共槽」時間一長,驢因為競爭的原因吃得更多,比之過去更加肥壯。
馬,則如同一位貴婦,寧可餓死,也絕不去將就,自然便會是「瘦馬不瘦驢」的下場。
自然界的競爭是殘酷的。人同樣是動物,總有「驢馬共槽」的時候,不管自己喜不喜歡,想要挺過去,就要學會妥協。
老祖宗教人的生存門道,如果非要撞個頭破血流,與生活叫板到底,實為不智。
當然,「驢馬共槽」,也得看「驢」是誰,涉及大是大非、國家安危,作為馬,我們寧可「瘦馬不瘦驢」,寧可「餓死」,也要與之抗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