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70年代,臺灣公立醫院佔九成,醫生也集中在公立醫院,不願意出來,現在完全變了……」
臺北居民區的大街小巷診所林立,其中不乏公立大醫院醫生出來開辦的診所。周正成小兒診所就是其中一家。他又在診所看病,又在臺大醫院出門診。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公立醫院佔九成,醫生和病人也集中在大醫院。後來,臺灣鼓勵引導醫生多點執業或者自由執業,慢慢地在外執業的醫師嘗到了甜頭,如今在民營醫院執業的醫師約佔七成。公立民營醫院比例反轉帶來的是臺灣醫療品質的上升,醫療資源的均衡化,病人看病的便利化。
名醫離開大醫院自己開辦診所
臺灣周正成小兒診所是臺灣的明星診所。前晚9點,臺北忠孝東路二段的該診所,診室門口顯示「75」。這是他一天看診的病人數。「今天還算少的,平時都100多人。」看診一天,58歲的周正成仍神採奕奕。
周正成攻讀完臺大醫學士後,拿到了極為難得的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究獎學金,遠赴加州洛杉磯大學進修,之後回到臺大服務,一直是同學老師眼中的第一號人物。孰料,這位當年小兒過敏免疫科的精英醫師,卻在38歲那年,離開了臺大醫院,開辦了自己的診所。
如今每周四上午,他在臺大醫院出半天的門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在臺大醫院帶教,其餘時間在自己門診出診。同時,他在臺灣3個醫學會任理事,臨床教學學術一把抓。
鼓勵醫生創業街頭診所林立
在臺灣,醫師多點執業被稱為「支援報準」。除了周正成這種兼任的方式,還有一種相當於大陸醫聯體幫扶形式的多點執業。比如,大的醫院和中小型醫院形成合作關係,大醫院會派醫生「下鄉」幫助小醫院。
臺灣「衛生福利部」醫管會吳文正副執行長說,在臺灣也存在醫療城鄉差異,所以他們鼓勵醫生去醫療力量薄弱的醫療機構支援,多點執業,以達到均衡醫療的目的。「衛福部」甚至出臺政策支持幫扶性質的多點執業,比如給醫師多發公共服務績效,增加醫生的收入,通過表彰來嘉獎醫生幫扶基層。
臺灣銘傳大學醫療資訊與管理學系教授李安仁表示,在臺灣多點執業的並不多,更多的是自由執業。臺灣有執照的醫師都可開辦診所,所以臺灣居民區附近診所林立。
鼓勵醫生流動競爭中提升品質
「上個世紀70年代,臺灣公立醫院佔九成,醫生也集中在公立醫院,不願意出來。」李安仁教授說,1985年前後,臺灣鼓勵醫生自由執業,比如醫師到偏遠地方開診所,政府發補助支持,醫院也必須作為「後援團」,安排轉診等事宜。如今,臺灣民營醫院床位佔七成左右,公立三成。臺灣醫師在民營醫院執業的比例超過七成。
「三甲大醫院不要怕沒人。」曾任臺灣榮總醫院副院長的李安仁說,榮總每年招聘200~300名住院醫師,經過5年培養成主治醫師(臺灣醫師分為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兩級),但榮總容納不了那麼多人,鼓勵有闖勁的年輕醫生走出去。這樣醫生資源才能擴散出去,達到均衡的目的。
李安仁說,公立醫院要進步,就需要好的民營醫院參與競爭,醫療品質才能提上來。
壹醫考,拯救沒時間的你
加入QQ群一起備考:296874633
網站:www.yikaotop.com
客服熱線:4008-622-600
投稿有驚喜,郵箱:tougao@yikaotop.com
2017年臨床執業/助理醫師-VIP通關班已全新上線,直播+錄播,階梯教學,備考0死角,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購買,現在下單優惠至2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