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採訪時,有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一直坐在朱秀華的身邊,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是朱秀華的「乾女兒」小琳。
朱秀華說,在這十幾年裡她幫助了不少家庭不完整的孩子。他們感念她的恩情,都親切地稱呼她一聲「媽媽」,久而久之,她就成了孩子們的「朱媽媽」,而小琳就是其中的一個。
認識小琳是在2010年。那一天,朱秀華正好和丈夫、妹妹一起去平湖的城隍廟上香。「我妹妹知道我喜歡做善事,就提早幫我聯繫了小琳一家。」她說,上完香,妹妹就帶著他們夫妻倆來到廟的大門口,她老遠就看到了當時只有六七歲的小琳和她爺爺。
經過詢問,朱秀華得知,小琳的父親曾經因為工作事故而造成了腦部損傷,生活無法自理。小琳的母親無法承受生活的負擔,撇下了小琳父女倆另嫁他人。迫於生計,小琳的祖父母帶著小琳和她父親來到了平湖打工。他們住在曹橋一間很破舊的房子裡,爺爺謀到了一份城隍廟看大門的工作,奶奶在家打理,小琳則在行知小學求學。
好心的朱秀華聽到此處便有了要幫助他們的念頭,而當她問小琳問題的時候,小琳直接對她喊了一聲「媽媽」,讓她又驚訝又歡喜。「雖然事後我才知道是我妹妹教孩子這麼叫的,但當時還是非常激動。」朱秀華說。
朱秀華開始幫助小琳一家,將他們安排到自己服裝廠的員工宿舍裡居住,並且將奶奶接到了廠裡工作,增加點收入。之後,她承擔起了小琳母親的職責,支付學費、輔導學業、安排生活,甚至還以小琳家長的名義,參加了小琳小學三年級時的家長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孩子的長大,朱秀華和小琳的感情也越來越深,現在她參加老家的家宴也都會帶上小琳。搬到平湖居住後,她還將老家的房子騰出來給小琳一家居住。
朱秀華的每一次付出都讓小琳感念在心。她說,朱秀華給了她缺失的母愛,等她長大後,也一定會用自己的努力,好好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