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缺憾無可避免,就用盡全力回擊命運的不公。8月15日,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攜新書《象腳鼓》來到上海書展。小說以著名聾人舞蹈家邰麗華童年經歷為藍本,講述特殊孩子的成長曆程。
《象腳鼓》故事主角名叫冬銀,在兩歲時被用藥錯誤奪去了聽力,一家人從此開始了艱難的求醫旅程。在希望破滅以後,冬銀進入特殊學校學習,她是美麗的、善良的,但也敏感的、孤獨的,直至她與象腳鼓相遇,她的舞蹈夢想開始閃閃發光。
殷健靈(右)在上海書展上
「象腳鼓」在小說當中是一個隱喻,失去聽力的孩子可以通過象腳鼓敲響時,所發出的震動來感知聲音,而在故事情節中給孩子們帶來象腳鼓以及生活希望的老師,也是在人生低谷時來到西雙版納傣族人村寨,才見到了象腳鼓,後來重拾夢想的老師回到城市、也帶回來象腳鼓,以熱情和愛心成為這些聾啞孩子人生導師。它不僅是一種聲音的隱喻,更是一種希望的隱喻。
在這個故事裡面,殷健靈不僅寫女孩冬銀和她的家庭,也寫了冬銀身邊形形色色的聾啞孩子、正常孩子,以及很多不同的家庭中的父母長輩形象,整本書的人物群像輻射開來,展現了整個社會對於殘障兒童的態度以及他們的成長處境。
殷健靈表示,不想落入書寫在殘缺中發現完美的窠臼,實際上她認為很多殘障人士在許多方面,比所謂的健全人有著他們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象腳鼓》這部作品中,殷健靈希望讓更多的人以平等的目光看到殘障人士真實的生命狀態。在故事中,她創造了一個很真實的兒童成長環境。和普通的孩子一樣,聾啞孩子也會面臨成長的困惑,會對自我產生懷疑,也會對未來感到迷茫。拋開身體的缺陷,他們的心靈和健全孩子一樣完整,甚至要更加強大。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身邊也有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用一雙雙手拉著他們走過艱難的路,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
《象腳鼓》
故事中的冬銀和她的家庭並不是完全虛構的,冬銀在現實中的原型就是2005央視春晚《千手觀音》舞蹈中的領舞邰麗華。為了走進聾啞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殷健靈採訪了邰麗華本人,還去往她的故鄉宜昌,與她的家人、朋友、老師交流了邰麗華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同時她還請教了諸多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向他們了解第一手的教育實踐經驗。經過重重的努力最終完成了這部溫暖動人的作品。
在活動中,殷健靈分享了一個細節,在見完邰麗華的家人後已經是傍晚,走到宜昌江邊,看到大人和孩子在江邊跳廣場舞、騎自行車、夜釣,這些悠閒的人間煙火,那麼的平靜的太平的生活,她本以為故事的落腳點應該在邰麗華親近的人所分享的她個人的童年經歷上,而當穿梭在人群中時,殷健靈老師確認自己這部《象腳鼓》真正的落腳點其實是殘疾兒童家庭以及普通家庭共有的那種理解和愛。「我覺得我後來就是想在這個作品當中不僅是呈現聾啞孩子的生活,我也想呈現每一個普通孩子的生活,我更想去引發我們每個人的思考,去打開一個我們原先不知道的世界,然後去引發我們每個人對家庭對教育,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反思。」殷健靈說。
因而《象腳鼓》具有著一種普遍性和當下性,其實我們的生活的範圍是非常有限的,通過這樣一本書,給讀者打開一個也許他們原來不知道的世界,了解這樣一個陌生的人群,去體會他們生活。殷健靈認為,今天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去廣泛的了解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去培育一種同理心、待人平等的心理。
殷健靈說:「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都有偏見或固執己見,根本的原因是見識太少。一個人如果知道的越多,這個人反而會更加的寬容,也會更加的聰明。我覺得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他的成長當中更需要一種平等心、同理心、帶著尊重平等的眼光去對待周邊所有的人。」
在精神和尊嚴上,無論是殘障者還是健全人,都是平等的。殘障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支持和理解。這也是她創作《象腳鼓》的初衷。讓殘障孩子獲得勇氣與支持,讓健全的孩子獲得包容和激勵,讓所有的孩子得到夢想光芒的引領,這就是一部優秀兒童文學作品能夠產生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