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秋冬季,發現孩子上吐下瀉、高熱、大便呈蛋花樣,甚至有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等症狀,很可能是受到輪狀病毒感染。富報君向各位家長提個醒,近期儘量少帶孩子去密閉的公共場所,鼓勵孩子勤洗手。
進入冬季,富陽各大醫院輸液室裡輸液的孩子又多了起來。昨日,記者從市人民醫院了解到,12月以來,小兒病毒性腹瀉的情況明顯增多。以公共衛生科統計的輪狀病毒感染為例,上個月總上報病例是18例,這個月還沒到月底,就已經有36例了。
眼下正是輪狀病毒感染高發時期,兩歲以下嬰幼兒最易感染。在這裡向各位家長提個醒,病從口入,近期儘量少帶孩子去密閉的公共場所,鼓勵孩子勤洗手,大人外出回家時,也應先做好自身清潔,再與孩子接觸。
昨天夜裡,家住東洲街道的何先生帶著兒子到市人民醫院急診室。他告訴醫生,兒子這幾天看起來精神萎靡,白天上吐下瀉,起初以為是受涼了,餵孩子吃了家庭常備的腸胃藥,也沒太在意。可沒想到後來吃什麼吐什麼,他擔心孩子食物中毒,趕緊來醫院看急診。
經過醫生診斷,很快排除了食物中毒,初步判斷是病毒性腹瀉。化驗結果一出來,果然是輪狀病毒感染。
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黃正國表示,輪狀病毒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是小兒秋冬季腹瀉常見的罪魁禍首之一。
成年人抵抗力強,一般不會被輪狀病毒影響,但輪狀病毒感染,在幼兒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當中比較常見。
輪狀病毒感染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上吐下瀉以及高熱症狀,大便稀,多呈現蛋花樣,部分孩子還會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甚至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嘔吐和腹瀉嚴重的,還會出現脫水,嚴重的會導致電解質紊亂甚至高熱驚厥。
「孩子腹瀉,家長自作主張給孩子服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黃醫師說,病毒性腹瀉由輪狀病毒引起,而一般的抗生素或者腸胃藥,針對的是細菌性感染。擅作主張用藥,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傷害嬰幼兒嬌嫩的胃腸道黏膜。他建議,如果孩子出現上吐下瀉、高熱、精神萎靡等症狀,應當立即到醫院檢查,如果是病毒感染,醫生會採取正規抗病毒治療。如果出現脫水,還應當及時輸液。
「病從口入,預防輪狀病毒感染,最主要就是勤洗手。」黃醫師說,家長近期最好少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
此外,成年人雖然不容易感染輪狀病毒,但也有可能把病毒帶回家。因此,黃醫師建議,家長回家後,應當首先做好個人衛生,洗手洗臉並漱口,換下外套,再去接觸孩子,以降低孩子感染輪狀病毒的機率。
記者 陳凌 徐麗亞 通訊員 袁麗燕
注意和腸胃型感冒區分
小兒腹瀉初期表現為嘔吐、發熱,需與腸胃型感冒相區別。感染輪狀病毒1到3天內,兩三成的寶寶會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比如突然發熱,體溫升到38℃~39.5℃,還有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接著,寶寶出現嚴重嘔吐,而且嘔吐多在腹瀉之前,持續2到3天,拉水樣大便5到7天,病情嚴重的腹瀉20多天。
由輪狀病造成的腹瀉與普通腹瀉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家長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如:在高發季節上,由輪狀病造成的腹瀉多在秋冬季發病,即國慶節前後到春節前後,普通腹瀉季節性不明顯;輪狀病造成的腹瀉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普通腹瀉病程一般持續3到5天;在症狀表現上,由輪狀病造成的腹瀉平均一天有五六次,多的達到數十次,同時大便稀薄,表現為清水樣或蛋花湯樣,有時呈白色米湯樣,帶有少量黏液,無腥臭味,化驗大便時有少量白細胞,普通腹瀉大便混有奶瓣或是大便有黏液,因消化不良引起的大便有酸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