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r&B雙性戀團體口述史項目的Mia。
從2016年開始,r&B開展了口述史的項目,希望記錄下雙/泛性戀者、多元情慾的生命故事。
在這裡,我們仔細聆聽每一位參與者的故事和想法並記錄下來。每一個生命故事都有價值,我們希望能夠將它們收集下來,成為守望相助的薪火。
口述史新專題:
男雙/泛性戀的身份認同和戀愛角色。
第十一個故事。
這次的故事,來自於Enzo ,性別酷兒,泛性戀,24歲,目前在美國生活。
Enzo是一名性別酷兒,對於這個身份,來源於自己對男性氣質的否定,Enzo覺得自己並不符合一些傳統的男性氣質,也不願意、也沒有辦法將成為一個「男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反而更願意將自己變得女性化、中性化一點。
男性氣質體現在男性以一種符合傳統價值觀念的表演方式來契合社會對男性的期待。
比如說男生就應該養家,或者是男人就應該很堅強,然後不能哭,然後之類的這些。最基本就是說,男孩子不能留長頭髮、打耳釘,或者說出去跟女生約會一定要男生買單,男生一定要成為家庭中的頂梁柱。在談戀愛的時候,男性的身高也是要被要求的,就這些條條框框對男性的規訓,是Enzo不喜歡的。
「性別酷兒(genderqueer),和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gender),X性別(日語:Xジェンダー),都是指一系列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認同,這些身份在男性和女性的分類以外。非二元性別可能介於傳統定義上男性和女性表現之間(中性),認同自己沒有性別,或在兩者或以上的性別認同之間流動。(來源:維基百科)」
「性別酷兒的旗幟由三種顏色組成:薰衣草紫,由藍色和粉色混合而成,傳統上會用這兩個顏色表示男女性,兩色混合成的紫色則代表了酷兒們流動的性別認同;中間是白色,代表酷兒的性別認同跳脫出傳統的框架;下層的深黃綠色是薰衣草紫的相反色,指酷兒又非男性或女性。」Enzo自己目前在外貌上打扮得也比較中性,留喜歡的長髮戴喜歡的耳釘,不管是男裝還是女裝,只要是喜歡的衣服就會穿。TA說這是從男性氣質中的解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無論社會中賦予這件事情是陰性氣質還是陽性氣質。
「截圖來自2018上海酷兒影展參展作品,馮宇超《RED 紅》」身份認同這件事情一直是流動的,漸進發展的,對於Enzo來說也是,大概是在大二大三的時候,有了一定經濟能力之後,Enzo才慢慢改變了TA的身份表達。高中的時候,Enzo就接觸了各種理論,直到高中結束的時候談了一次戀愛,在戀愛的時候,非常不滿意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或者說,自己做不到女友的期待。
但其實,如果單獨從一個個體出發,也沒有辦法怪罪到社會對男性的規訓或者男性霸權身上,就比如Enzo的女友喜歡強壯、有肌肉、主導型的耐心的人,但是Enzo認為自己沒辦法做到,或者說不願意去做,這是和TA價值觀不相符的。
所以在戀情結束之後,TA就開始反思這個問題,也在反思的過程中逐漸確定了自己現在的風格,到了大二大三自己出來打工賺錢之後,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就轉變了自己的外在表達。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Enzo感覺到自己慢慢的掙脫出來,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性別表達方式。
對於社會對男性的期待這件事情,實際上也是女性主義一直在關注的問題。真正的女性主義,並不是用打壓男性的方式來爭取女性的特權,而是在爭取兩性的平等,其中也包括了打破男性刻板印象。或許我們不應該把每件事情都加上性別,女性就是粉色、溫柔、看孩子;男性就要強壯、man、有淚不輕彈、養家。其實這些事情並不意味著只有某個性別的人能做或者是必須做,打破這些二元的偏見,或許會讓人生變得更廣闊也說不定。封面圖源:© Angie Wang: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81127/wod-nonbinary/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