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奇:譯《芬蘭國家廣播公司》相關報導,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文連結:https://yle.fi/uutiset/3-10909626
四十年前,隨著越戰的結束,大批的越南難民湧到了越南的周邊國家。在聯合國的要求下,芬蘭政府同意接收100名越南難民。1979年7月,芬蘭代表團來到了馬來西亞的難民營,卻尷尬地發現沒有人願意來到這個緊靠著前蘇聯的寒冷的國家。後來,在一位對北歐國家略有所聞的人士的帶動下,難民們才開始在登記表上填上自己的名字。於是,1979年8月,第一批一百名越南難民到達了萬塔。
然而,難民的融入卻非易事。首先是與難民們的交流非常困難,因為當時芬蘭沒有一位越南語翻譯。芬蘭人只得用法語和越南人交流。其次是文化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曾經有越南人在住宅樓的院子裡殺雞,使雞血滲入到了土壤裡,引起了芬蘭人的不滿。當時的排外言行也有所表現,如指責難民是寄生蟲,或是搶奪了芬蘭人的工作崗位,甚至連難民接待所的工作人員都受到了死亡威脅。芬蘭人的內向性格、寒冷黑暗的冬天以及芬蘭和俄羅斯的友好關係也是對越南人的考驗,以至於大多數越南難民都離開了芬蘭。這些難民們思念家鄉和親人,感受到了孤獨寂寞,甚至還有人抑鬱自殺了。
不過,整體上來說,來到芬蘭的越南難民是幸運的。當時芬蘭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政府撥出了大量資金用於幫助難民的融入,而且企業需要僱人,容易找工作,同時越南難民比較勤奮,不願坐享福利,更加上難民接待所的員工和志願人員的熱情幫助,使得這批小量的難民到達芬蘭一年後,幾乎所有的人都找到了工作。然而,1990年代途經前蘇聯到達芬蘭的索馬利亞難民,由於數量龐大,且正值芬蘭處於經濟萎縮狀態,失業率上升,政府財政困難,造成索馬利亞難民難以融入社會。至今居住在赫爾辛基的索馬利亞人就業率只有55%,而越南人卻是83%。
關注「今日芬蘭」
請添加微信公眾號:今日芬蘭
或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