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見過很多不平凡的歷史。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8月28日報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記者會上宣告自己辭去首相職位,其原因是自己因潰瘍性大腸炎復發,為了避免舊病惡化導致影響國政事態。
而此次復發並不是首次,早在第一次內閣期間,安倍就曾因患潰瘍性大腸炎病情惡化而辭職。
不少人一聽到潰瘍性大腸炎,會覺得有疑惑:不就一個炎症,有必要為了它而辭職呢?是不是背後還有啥目的呢?
事實上,與口腔潰瘍等這類炎症不同,潰瘍性大腸炎目前暫時無法完全治癒,日本也早將潰瘍性大腸炎列入為制定難病。
目前其病因也一直從未確定,根據醫學數據推測,潰瘍性大腸炎與腸內菌群、自身免疫力有關,飲食習慣的突然改變也可能會致病。
(潰瘍性大腸炎的發病年齡,來源:潰瘍性大腸炎(指定難病97))
而一組歐美大腸炎患者當中,患者大約有20%的近親屬都曾有潰瘍性大腸炎。
因此總而言之,這種病可能在遺傳、飲食、生活習慣等內外在因素共同影響而發病。
腸道對於人們的生活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毒和消化器官,所以一旦出現問題的話,將極大影響生活。
但近些年,腸炎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很多人生怕自己和它沾上了邊。因此在腸胃出現不適後,甚至會非常抗拒去醫院進行檢查,生怕腸道存在問題。
但是當身體有以下表現的時候,就需要引起注意了,因為這些都是腸道求救的表現。
因此要及時進行檢查,以防腸炎的發生:
在正常情況下,普通人放屁的次數每天不會超過10次。在發現放屁次數突然增加,且臭味增加的情況下,有可能是身體出現了腸癌。
這是由於腸道管內的一些部位,尤其是靠近肛門的部位,由於並不是很大,在出現腫瘤後,就極其容易對該部位造成壓迫及阻塞,從而使人體出現頻繁放屁的情況。
通常出現腹瀉,大多都是飲食不注意,腸道出現細菌感染或炎症,但只需調整飲食,基本很快就能恢復。
但若發現身體頻繁腹瀉,可能暗示腸道內部的菌群已經失衡,在吸收消化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問題。
特別是在有了腫瘤後,對腸道會造成壓迫,從而使腸道正常功能受到阻礙,使得腹瀉發生。
引起肚子疼的原因也有很多,消化不良、腸道出現了細菌感染等,甚至有時因女性例假,使得肚子出現疼痛。
但若發現肚子疼痛的頻率比較高,而且疼痛位置多集中於肚子的中下部位,尤其是出現陣發性絞痛,可能是因腸道受到了腫瘤堵塞,從而出現腸頓梗阻,導致肚子疼痛的發生。
但有些人對此進行了忽視,甚至把這種疼痛嫁禍於結石或者胰腺,導致腸炎繼續惡化,甚至引發了腸癌。
若身體出現了以上三種表現,就需要引起重視了,最好及時前往醫院進行腸鏡的檢查,因為腸鏡能有效觀測大腸相關情況。
而一旦患上潰瘍性大腸炎,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選擇藥物治療,從而緩解症狀。但若藥物還是起不到療效,又或者大量內出血、潰瘍穿孔以及存在癌變可能性等,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在潰瘍性大腸炎,以往醫學上都會建議考慮摘取部分大腸,從而需要進行肛門造口手術,對患者日常排便等有很大影響。
隨著近年來,醫學技術的完善,現階段會以部分小腸儲存糞便,從而代替大腸,並且直接連結肛門的手術,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想要身體健康,預防腸炎的出現,還是要從日常生活出發,這樣才能還腸道一個較為健康的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保持正常的飲食習慣,少吃葷腥油膩的食物,多吃瓜果蔬菜,儘量少坐,多運動,這些都能有效預防腸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