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潰瘍性結腸炎突然宣布辭職,震驚世界。次日(29日)就傳來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主演博斯曼患結腸癌去世……
《黑豹》電影劇照截圖
Twitter截圖
安倍和《黑豹》主演都栽在結腸上了。一個65歲,雄心勃勃的首相黯然離場;一個43歲,剛迎來人生巔峰卻遽然離世。此病之兇險,為安倍生病的可能結局作了註解。
這幾日出鏡率極高的結腸病,會在哪些情況下發生,普通人如何注意自己的結腸健康?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潰瘍性結腸炎和結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到底是啥病?
據維基百科詞條,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也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會導致結腸與直腸發炎與潰瘍的慢性疾病。其發作時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與伴有血便的腹瀉。體重減輕、發熱以及貧血的症狀也有可能在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時出現。通常其症狀發生的進程緩慢,且輕重不一,其症狀表現常間歇出現,兩次發作中間常伴隨有一段無症狀期。潰瘍性結腸炎的併發症可能包括巨結腸症或眼部、關節或肝臟的炎症,以及結腸癌。
維基百科截圖
全球1100萬人受影響
據維基百科詞條,潰瘍性結腸炎的第一次描述在1850年左右。截至2015年,約有1100萬人受到潰瘍性結腸炎與與克隆氏症共同影響。每年新發生人數每10萬人中約有1-20人,每10萬人中有5-500人受到影響。此疾病在北美和歐洲比其他地區更常見。通常發生於15-30歲的人群,或60歲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似乎受影響的比例相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此病日益普遍。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共同影響約100萬美國人。若經過適當治療,死亡風險與常人相同。
病因仍不明確
維基百科詞條提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並不明確。與其病因相關的理論有自體免疫性疾病、遺傳學、腸道菌群的改變,以及環境因素。
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前一些感染性的疾病,如霍亂、痢疾、阿米巴腸炎、結核性腸炎等在逐漸減少,而一些新的疾病,比如結直腸癌、炎症性腸病、乳糖不耐受、麩質性腹瀉、功能性胃腸病、便秘、腸易激症候群則日益增多,客觀反映了生活方式變遷帶來的疾病譜的改變。衛生條件的改善、缺乏微生物的免疫刺激、環境汙染、加工食品和調料、現代生活方式和壓力、全球化的人口和物品流動都造成了結直腸疾病譜的改變。
藍(三)氧腸道SPA有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藍(三)氧可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供氧功能進行改善,提升其血紅蛋白攜氧能力,並對紅細胞代謝進行促進,並激活患者紅細胞的戊糖功能。並且藍(三)氧能夠在短期內減輕患者臨床症狀,對機體進行保護,避免自由基及氧化物的侵犯,快速恢復患者正常腸道功能。在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疾病治療中使用臭氧聯合藥物治療,可降低對身體的損傷程度,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