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腸道息肉病

2021-02-12 洳風

大腸息肉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腫瘤性息肉是大腸黏膜上皮細胞增生的真性腫瘤,其單發者統稱為腺瘤,根據其組織學特徵和生物學行為的不同又可分為腺管狀、絨毛狀和混合性3類;它們與癌發生關係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惡變率,是癌前期病變或狀態。

臨床表現多數大腸腺瘤性息肉起病隱匿,無任何臨床症狀,少數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和黏液,稀便,次數增多,還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偶有腹痛、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極少數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

有些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腸道外症狀就診,切不可忽視。由於本病臨床症狀少,容易忽視或漏診,因此,結腸息肉的診斷首先要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注意作進一步檢查,以提高大腸息肉的發現率和確診率。早發現、早切除,是預防結直腸癌的有效辦法!

我科一周之內在腸鏡下完成4臺結腸息肉切除手術

胃腸操作一室內景 奧林巴斯VH-170胃腸鏡系統

胃腸鏡清洗工作站

一次性內鏡和諧鈦夾、注射針、圈套器

手術報告

縣人民醫院十三病室消化內科

歡迎廣大群眾針對消化系統疾病進行諮詢!

相關焦點

  • 女子每天腹瀉七八次,竟是腸子裡長了200多顆息肉
    醫生在給她做結腸鏡時發現,張女士的腸道內有大大小小200多顆息肉,而且在距離肛門約7釐米處有環形腫物,表面充血糜爛。接著醫生在結腸鏡下為其進行活檢。病檢結果確診腺癌。  「她老是有排便的感覺,主要是因為直腸內的腫塊和腸道內密布的息肉造成的直腸刺激症狀。」醫生介紹,結腸息肉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很多都是在體檢中無意發現的。
  • 圖解:腸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
    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所以,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 鍾老呼籲:結腸長了息肉,身體會發出3個信號!別當成小胃病
    結腸息肉就是結腸黏膜表現突出到腸腔內有隆起狀病變,結腸息肉在臨床上很常見,但卻是不容忽視的症狀,如不及時得到治療,很可能引起嚴重的疾病,甚至成癌
  • ​典型病例分享:黑斑息肉症候群
    臨床表現: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疾病,其特徵為胃腸息肉病、黏膜色素沉著和癌症易感性。息肉在小腸(在空腸、迴腸和十二指腸)中常見,在小腸(在空腸、迴腸和十二指腸)外還常見於胃、大腸和其他部位,包括腎盂、支氣管、膽囊、鼻道、膀胱和輸尿管。
  • 益生菌科普:腸道養生吃好菌不如養好菌!
    我們的腸道的健康主要就是靠它來保衛的。它能夠抑制有害菌的生長與繁殖,抵抗病原菌的感染,合成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B,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比例:嬰兒可以達到90%,成年人做多可以達到70%,普通人是25%,便秘的是15%,而癌症的連5%都不到
  • 手術2小時,「巨型鼻息肉」成功消除
    1月15日上午10時,家住榆中縣的小周在蘭州金港城醫院耳鼻喉科曹光明主任的親自主刀下順利完成了「巨型鼻息肉」的切除手術,讓家人心裡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下了……年僅15歲的小周是一名學生,近幾個月他感覺鼻子一直不通氣,像這樣的現象以前也出現過,但是並沒有這麼嚴重。
  • 你知道你腸道健康麼,腸道保健,刻不容緩!
  • 眼見為實:大腸內視鏡下的「肉食者與素食者的腸道」
    他們的腸道又短又硬,蠕動不佳,易殘存宿便。最嚴重的是除了出現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等惡劣腸相外、往往還伴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痛風或糖尿病等疾病。與之相比,經常食用穀物、豆類、蔬菜和水果的人腸相則相當好。美國的一些素食者,大腸柔軟,修長,腸相極佳。柔軟的腸道蠕動自如,排便通暢,不宜殘存宿便,因而罹患大腸癌和大腸息肉的風險也低。他們不僅不易患大腸癌,也很少患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
  • 【教練分享】腸保健康、增加腸道免疫力
    ▲番茄湯腸道健康的重要性,遠超過您我的想像。但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許多疾病都跟腸道健康有關係,像是癌症、失智、肥胖、三高、腎臟病、動脈硬化、關節炎、憂鬱症、失眠等,竟然都跟腸道不健康有關係!醫學研究發現,依附在腸道周邊的神經細胞,大約有一億個,與嵴髓神經細胞的數量不相上下!大腦與腸道神經之間的訊號傳遞,百分之二十是從大腦傳給腸道,百分之八十是從腸道傳給大腦,如此可見,腸道對大腦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了!
  • Nature:抗生素促進腸道病原菌生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宿主介導的腸道內糖類物質氧化促進抗生素治療後病原菌增殖的新機制
  • 科普:肛門「肉球」當心是直腸脫垂
    肛門腫物脫出是多種肛腸疾病的共同表現,內痔、肛乳頭瘤、直腸黏膜脫垂、直腸息肉等疾病均有可能性。      患者若是只靠自我感覺來判斷,僅靠吃藥抹痔瘡膏是根本無法治癒,相反還會加重病情,導致病症「反彈」,脫出物越來越長,甚至越來越頻繁。尤其伴有便血及排便習慣改變時,有必要到醫院做針對性檢查。
  • 全面解析:鼻息肉的診斷、治療及併發症!
    3.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表面不平、淡紅或灰白外觀與息肉相似,多發於一側鼻腔,易出血、有術後復發和惡變的傾向,活檢可確診。治療鼻息肉比較困難,此病症容易復發,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為了提升治癒率,應去正規醫院進行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同時術後還要進行科學的護理,進而降低鼻息肉復發的可能性。1.手術治療:單純使用手術方式將息肉切除,具有較高的復發率,據相關學者統計,這種治療方式疾病復發率在30-50%左右,平均每位病人要進行1.5-4 次的手術治療,甚至更多次數。
  • 排便時留點心:若出現這4個現象,說明你的腸道還不錯
    因為腸道功能良好,身體消化能力保持正常,食物攝入之後身體正常消化並吸收裡面的營養物質,糞便會保持良好狀態。如果糞便排洩規律、形態、顏色等都是正常的,表示身體還維持健康,可以通過繼續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方式來呵護腸道。
  • 【續上】胃腸息肉切除術後患者應知道的保健細節!
    新聞 | 人文 | 科普 | 服務在內鏡下切除胃腸息肉一般都選擇在無痛麻醉下進行的微創手術,術後可能會出現下列不適和異常反應:(1)胃鏡操作可能出現上腹脹痛、咽喉疼痛、下頜關節脫位、氣道誤吸咳嗽、活檢部位出血等;(2)腸鏡操作可能出現腹痛、腹脹、肛門部痛、便意感、腸穿孔、活檢部位出血等;(3)無痛麻醉可能出現頭昏嗜睡、倦怠無力、氣短胸悶、噁心嘔吐、氣道誤吸咳嗽、藥物過敏等;(4)息肉切除後可能會切口部位出血
  • 腸道菌群與疾病的關係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 小鼠肝癌的發生與來自於低位腸道的肝螺桿菌有[19]。研究發現,肝螺桿菌不僅使小鼠腫瘤模型中腸息肉的數量增加,也增加其乳腺腫瘤的發病率。然而,小鼠的乳腺腫瘤與人類不同,因此,肝螺桿菌對人類乳腺腫瘤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闡明[19]。
  • 醫生提醒:這幾種不起眼的小病,拖久了易成「大麻煩」,儘早知道
    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下,生活中有哪些不起眼的小病,實際上卻是癌症的幫兇。醫生提醒:這幾種不起眼的小病,卻是癌症的「幫兇」,別太晚知道1、甲狀腺結節3、胃腸道息肉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胃腸道息肉是一種小毛病,不用治療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其實人們一旦發現這種病症,最好及時治療,因為處於研究發現胃腸道息肉一般會有自動增大的情況,而當息肉侵入到人的胃黏膜下層,這就會可能會導致人們出現胃癌、結腸癌等症狀。
  • 新發現:帕金森病可能源於腸道的又一有力證據!
    根據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學學會醫學期刊Neurology上的一篇最新研究,帕金森疾病可能起始於腸道,隨後通過迷走神經轉移到大腦。迷走神經從腦幹一直延伸到下腹,控制著無意識的生命過程,如心跳、食物消化等。  這項初步研究檢測了接受過切除手術切除了迷走神經主幹或分支的人群,這種手術叫做迷走神經切斷術,用於治療患潰瘍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