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人牲獻祭」的故事,這是一個和多數人的**有關的故事。東京只是回到了200年前它原有的樣子,但是這並不是精緻利己者所需要的。
於是無數觀眾,都恨不得生啖女主陽菜血肉,將她綁在「火刑架」,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為噱頭,逼其獻身。
天氣巫女自古有之,也就是說為了讓天空放晴,千百年來東京灣的群眾一次次的把巫女「獻祭」到天空。直到,那巫女的精神和肉體被完全的消弭掉。
這種「或有或無」的逼迫,本質上是一場文明的倒退。
女主陽菜是一個不到15歲的初三孩子,因為母親去逝的緣故,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負擔。
心理成熟的她獨自照顧弟弟,做著廉價的底層的兼職工作。早熟的她對於男主帆高而言,就是最好的晴天。
如果不讓自己成為堅強的大人,她要怎樣才能支撐這一切呢?
於是當男主帆高知道自己才是三人中最大的時候,他懊悔的流出了眼淚,他本應當更有擔當,卻一直是被照顧者。
「一直以來受到你許多照顧,可實際上,我才是應該保護你,找到你,拉住你的手,告訴你,你可以繼續活下去」陽菜的宿命和別的巫女一樣,成為了平息災難的祭品。有幸的是,帆高也跳入了空中,告訴她:
你可以不必犧牲,世界不必拯救,那不是你的錯,沒有人天生就背負這種責任,比起世界,我更需要你。此後,你不必是晴天女孩。
你瞧,多麼明顯的集體主義綁架。死了女主東京就可以得救,那么女主你去死吧。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動畫中東京的天氣一直都是陰雨綿綿,只有通過不斷的獻祭才能保證東京一直是晴天。這種剝奪她人生命權益,不斷吃著人血饅頭的方式,是不配稱之為文明的。
「每當天災到來,獻祭一個巫女」與「當天災到來,就克服或適應災難繼續生活下去」是有區別的。這也是新海誠在《天氣之子》中所極力表達的。
生活在雨水永遠不會停下的城市裡,雖然被子有些潮,出門不太方便,但你知道,自己的好生活不是靠一個15歲的小女孩送死得到的,而是自己贏來的。畢竟你我生而為人,不是為了機械化的規則而活,而是為熾熱感情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