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覺得奇怪,可現在看一圈,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每家每戶基本都在家裡放了一口至兩口棺材!我心想,怎麼這邊的人都這麼不孝順,自己家的老人還沒死,就提前給準備了棺材!然後我就跟那些老人嘮嗑說,你家兒子怎麼這樣子,你們還沒死,就給你們準備了棺材!沒想到他們說,要是誰家老人沒有提前準備棺材,那那家的兒女才是不孝順呀!
這是什麼理?後面聽他們說,有提前準備棺材,心裡也會安心,到時候死了之後直接往裡一躺就好了。要是沒個棺材,死了都不安心!我擦,這種想法真的好嗎?要是城裡人誰家擺放個棺材,那得多不吉利呀?不過棺材也有官、財的含義,在農村,很多人覺得家裡放個棺材,是升官發財的意思。
以前有看過一個報導,就是說,有個地方的政策現在不允許土葬了,然後人死的時候,火葬場會另外配備棺材,家裡面就不允許存放棺材,就是怕有村民偷偷火葬。然後村幹部挨家挨戶去收棺材的時候,有些老人那真的是拼死不幹呀,有的人甚至直接躺棺材裡面,說你要把棺材拿去燒,直接連我一起燒了!
還有的地方,不說遠的,就我們莆田,有的地方它是直接連墓都準備好了。到時候要死的時候,直接往裡一躺,說我要死了,省事。怎麼那麼嚇人。
老人準備棺材是為了安心,我感覺這也是一種迷信的想法。人死之後這世間一切都與你無關了。你家人把你火葬還是土葬,還是海葬,都跟你沒啥關係了。因為你感受不到了,你徹徹底底的化為分子消散在天地之間了。與其費盡心思去準備棺材,不如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延伸解讀:
棺材是個大家都比較忌諱的東西,但在莆仙民間,卻有截然相反的意義。據了解,棺木可以稱為喜壽或者長生,因為諧音為「官財」,便有了升官發財之意。在舊時,莆仙當地居民過了50歲,便著手考慮做喜壽了。若夫妻雙雙過了50歲,就要預製一對喜壽,俗稱「鴛鴦壽」。莆仙百姓認為,人還未生病或者去世就預製喜壽,不僅不是壞事,而且是一件可以添福添壽的大喜事。棺材預製好之後,要豎放在廳堂後的福堂內,墊一把椅條。「棺木是絕對不能與土地接觸的,否則就不吉利了,因為只有人死了棺材才會入土」。
棺材的頭部要寫上金色的壽字,全身漆上黑色或者紫紅色。一些家境比較貧寒的人家,就用白灰和桐油攪拌後塗在棺木上,然後在棺木上端插紅花、披紅布。棺木除了閏年時選擇吉日可以重新油漆外,平時任何時候都是禁止移動的。但因為推行火葬,這種風俗目前已經基本消逝了。
棺木預製漸漸消亡,提前選擇墓穴也被賦予了相同的意義。墓穴方言俗稱「墓壙」,雅稱「壽域」或者「疆域」。在莆田當地,人尚未病或者死亡,就請地理先生選擇墓地,這叫做「討風水」。隨後選擇吉日動工,俗稱「做墓」。這樣長輩不僅不會不高興,反而會從內心裡對兒女的這種行為感到欣慰。「長輩們會覺得後顧無憂,是件好事。」
莆仙方言中說的「老衣」便是壽衣的意思。老人們年過六旬做壽時,兒孫祝壽時一定要送上「老衣」。老人見到這種禮物不會覺得不吉利,反而感覺能夠添福加壽。莆仙壽衣,「衣服不用裘,履不用皮,惡其以禽獸之體親人膚。」如果兒孫在長輩病危時送上壽衣,那一定要為奇數,表示不要他人「同行」,衣褲合起來為7—15件。
來源:莆田新城網,海峽都市報等
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告知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