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日報公道(ID:bjrbplb)
12月8日,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式宣布,已決定繼續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日本將維持容易對不當傾銷徵收高關稅的「反傾銷稅」機制。
西方國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今年5月份,歐洲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拒絕同意中國在今年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議案。同樣,美國也多次表態,不會承認中國的這一地位。
眼下,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定,世貿組織成員在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數據的做法應當於2016年12月11日終止。這就意味著,截止到今年12月11日,任何締約方都不得以國內法為由規避自己在國際條約下的義務,對中國企業採取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歧視性做法,必須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在這一關鍵時點,日本忙不迭跳出來,緊隨歐美公開違拗國際法,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在公道君(ID:bjrbplb)看來,這與其說是一個經濟貿易問題,還不如說它是一個披著經濟外殼、卻有著政治內核,並且反覆成為各國壓制中國、隨時準備用來做交易的政治籌碼。
先看一組數據:2016年上半年,中國出口產品遭遇了來自1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65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85.44億美元,同比上升156%。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這裡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國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
市場經濟地位遠非一種名義上的「榮譽」那麼簡單,而是反傾銷調查中的重要貿易規則。如果一種商品的出口國被認定為「市場經濟國家」,那麼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就必須根據該產品在該國的實際成本和價格來計算其正常價格;相反,如果戴上「非市場經濟」的帽子,就需要用其他國家的成本數據來計算,替代國的選擇就成為其中最有玄機的因子。而從實際案例看,西方國家在對中國數次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都是選擇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作為替代國,很明顯其生產成本比我們高出太多,敗訴也就無可避免。
看到如此巨大的經濟利益,西方各國在歷次與中國的戰略對話中,都會以此作為關鍵的籌碼,逼迫中國在人民幣匯率、美國國債等問題上做出讓步。而且,這也是西方各國將中國列為靶子,轉移國內矛盾焦點,俘獲人心的一種政治籌碼。
託賓在《十年來的新經濟學》一書中所說,政府向民眾解釋各種政策時,總是挑一些好看的理由,而背後的問題則避之不談,誤導性極大。在現實中,西方國家屢屢宣稱是中國搶走了本國工人的就業崗位,擠垮了本國的製造業,川普在競選中的一大噱頭就是攻擊中國導致了美國工人失業……如此說辭,在不明實際、不懂實情的普通民眾中很有市場。更有歐洲觀察者稱,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將毀滅歐洲傳統產業,包括鋼鐵、陶瓷和紡織等。手握如此重要的籌碼,西方國家怎會輕易放棄?
作為中國曾經入世談判首席代表的龍永圖曾說,現在搞這個東西,是借著一個偽命題來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逆全球化之潮流。這個問題要說清楚。我們中國搞市場經濟,為什麼要讓人家承認?中國是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美國人來承認我們搞市場經濟,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在這裡公道君(ID:bjrbplb)想說一句,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及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經濟增長佔世界經濟總增長的四分之一,那些妄圖靠著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來圍堵中國的國家,真是只能讓人「發出槓鈴般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