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是假的!我沒有那個水平寫影評啦!(可能有劇透,雖然我覺得劇情有點雜亂而且並不重要。
好奇妙,待在北京的年末總是被各種巧合推到大地影院,而且每次一起去的人都成為了我生命裡不可或缺的朋友,我甚至開始期待明年的電影了。
電影很好看,非常非常好看,但是大概會有不少人不懂。昨天沈教授直播的時候說到低敏的人群,「低敏」——我一直追求,最後卻倉皇逃離的詞彙;「低敏」——所有和Gardner一樣的一般人意識不到的特性。
即使到了先修班,Gardner認識自己的方式依然是原子式的疊加,一二三四五種個性加一個能成為人生目標的「火花」,爵士樂在他的生命裡如此顯化,以至於成為他奉為圭臬的人生目標。因為人生的因數清晰可算,所以放任他逃避對真實的人生的感受。這種算數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他終於克服萬難完成了心心念念的表演之後卻陷入無盡的茫然,就像心心念念期待著聖誕節的冬天並不會因為節日虛幻的儀式而變得圓滿。追求明天是一種虛無嗎?也許是,但當我真正想要活下去時,我更願意相信:哪怕明天能做的只是相信後天,但只要活到明天,就是相信希望。
計算,不僅計算自己人生的目標、丈量邁過的裡程,也計算和世界產生的一切其他的聯繫。和普通朋友理髮師、和珍愛的媽媽、和暗戀的女孩子,Gardner總在計算什麼樣的對話達到了得體不過界的標準,反而不在乎他們有什麼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於是雖然在乎卻從來沒有接近過他們。
只有22不計算。如此自由。
我想說「我太喜歡22了,大概是因為我和它一樣,喜歡走路喜歡看天空喜歡落葉飄舞。」,但實際電影暗示我們的「享受當下的每一刻」,並不是這種膚淺的美的感受。Gardner試圖去找回自己的身體時,船長教給他的辦法是冥想,清除雜念、心無旁騖、真正用人的感官去感受身體所在的空間。這種回歸心靈的方式,催促著我們撕破「感受」的偽裝,對抗自以為是的「回歸日常」,反對將「日常的美好和快樂」作為「日常」的全部意涵。當下是這樣的,有吵鬧、有疼痛、有委屈,而只有全盤接受這些當下,才是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唯一讓我覺得突兀的情節是:22被批評沒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火花之後迅速陷入困局,成了一個失控的執念,但它明明不是這樣的。這個鮮活而迷茫的孩子,趕走了愛因斯坦、特蕾莎修女、拳王阿里和榮格,敢違逆Gardner對話理髮師、他的媽媽、甚至Gardner自己.卻如此輕易墜落了。直到Gardner進入它風暴的中心,它呼號著「世界只需要優秀的人」,多像高三每個晚上打電話回家的我。原來我不是沒有從老師那裡受過傷,只是早就習慣了忽視這些而去感恩那些。
我於是理解了片尾寫的「獻給每一位點亮我們生命的老師」,於是很慶幸是和宋老師一起來看這部電影,而且只想永遠祝福她,成為一個她自己喜歡、自己坦蕩、自己追求的,普通的高中主科老師。
心靈奇旅,我既愛生之歸途,也愛極生之來處。我終於敢相信自己獨一無二,也終於確定有東西等我去追求,「等」,如此安穩確定,不需要任何的焦慮。
明年就是2021年啦,不是22也有21的朋友們,正是時候去重新點亮生命的火花。
(想把宋老師放到封面裡的時候才發現她沒有給我寫詩,怎麼會這亞5555555,我立馬去罵她。
((不是不想考研的意思,但是趕快考完研讓我好好重新磨一磨我寫的樂色吧5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