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澤民 編輯:程程 投稿:18234129765
戊戌年立秋之後的周末,天高雲淡,秋風送爽,饒有興趣地約了良師益友到公園觀光。走進古式大門,一片綠茵茵的花池中,各式形態的兒童雕塑吸引了我們的好奇心,特別是:一個拿著搖曳童真小風車兒的小女孩,好像風車兒在不停地轉動,歡笑聲是那麼的悅耳,神情是那麼的快活。風車兒、鮮花、綠草、孩子、笑容……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和諧溫馨的圖畫,是她把我們也帶進了自己的童年,腦海中憶起了那個時代的玩具「風車兒」。
風車兒的來由:它是太原縣、晉中各地鄉村娃娃,玩得比較普遍的一種兒童遊戲玩具。製作方法簡單,大都用農村裡的高粱稈、紙製作而成,大小不一,有兩個風輪的,四個風輪多個風輪子。風車兒不僅看上去五顏六色,絢麗多彩,而且當兒童手執風車兒向前奔跑時,受風力影響,塗得五光十色的彩色風車兒,便迅速轉動起來。風車兒是一種利用風的動力,促使風輪旋轉的玩具。無論從視覺、聽覺和審美等方面,都有益於促使兒童身心健康。風車兒玩具迎合了一般兒童都喜歡奔跑、追逐的特點。按我國的中醫學理論:「小兒在大自然中奔跑,仰首張口、呼吸新鮮空氣,既可清除內熱,又可強身健骨。」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自製玩具風車兒的回憶: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我們來說,童年時能有一個自己的紙風車兒,是一件很幸福和滿足的事情。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紙很金貴,做風車兒的紙張一般都是採用舊作業本的外殼,或者用過了的牛皮紙質的舊水泥袋,這樣的紙張有些硬韌度,製作起來的風車兒不容易塌,能鼓得住風。而白紙一般都不讓做風車兒,更別提五顏六色的彩紙。但一個簡單的紙風車兒,可以讓一群小夥伴玩上好長一段時間。
我們做玩具風車兒需要備好,高粱杆,麵糊、舊抄本紙、香菸盒兒紙、一截鉛絲。把舊抄本紙對摺成十公分左右的正方形張(與香菸盒兒紙對稱)的四張,用麵糊各裱在一起兩份,用香菸紙在裱成封面,叫風葉。風葉晾乾後粘在三十公分左右的高粱杆(一劈兩半,用一半)上,也叫風葉架,風葉架中間捅一個窟窿眼,用於連接風葉。把備好的70公分左右高粱杆做風車兒的推桿頂端,用鉛絲捅一個眼,用於連接風葉(捅得眼兒,必須大於鉛絲粗細,否則,轉不起來)。當然了,我們自製是有鄰居禿大爺、仁義大爺、三貨大爺幫助而成的。
風車兒做好後,周圍的孩子們輪換著拿風車兒在馬路上跑來跑去,玩得別提有多高興了……還有的孩子,歡蹦亂跳地拿著自製的風車兒,欣喜地炫耀手中的「成果」……
回憶我們的童年,似乎每個同齡人都有一樣的感觸。我們玩的簡單,但很有意義;我們看的俗氣,但很有影響力;我們吃的包裝不華麗;但從中有很多樂趣;我們使用的簡單、低級,但卻很實際。一切的一切看似平常,確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童年回憶的道路上。我們隨著社會的發展一路走來,似乎簡單低級的東西已經被社會漸漸的「拋棄」了,但是影響我們的,我們還在記著,還在回憶著...
而如今的一些孩子們,卻常常沉迷在網絡世界,尋找的是遊戲虛擬世界裡的刺激,每當想起這些時,內心禁不住會有一絲淡淡的失落。
晉 | 源 | 史 | 話
一座城池 一段歷史 一種情懷
微信聯繫:yanzw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