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講一個在香港絕對顛覆你認知的事情,有時候大家拼車去機場,去口岸會叫個Uber,可是Uber居然在香港不合法?
這誰能想到!突然想起前不久我和朋友拼車才坐了一次。可能在香港比較久的資深人士知道這件事,反正我在了這麼幾年還真的第一次知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網約車」在香港生存這麼難?怎麼還不合法了呢?
在2014年Uber在香港成立分公司,推出網約車平臺,廣受歡迎,但卻惹來的士業界等持份者不滿,更被指違法。
更加離譜的是警方其後多次派人假扮乘客控告Uber司機,稱他們「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載客用途」,部分司機選擇認罪,但也有司機提出抗辯被法庭定罪,其中24名司機更集體提出終審上訴。在2020年9月,終審法院一錘定音,維持司機是非法載客取酬的判決,並押後書面解釋。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雖然Uber在香港一直跪求得到法律的允許,但一直未果,司機們算是在悄悄開,萬一被舉報了,始終都是理虧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一個計程車的車牌在香港要多貴?今年的價格是450萬-520萬港幣,而且這還是因為疫情降價了的水平,最高的時候都快750萬一個,這錢都趕上香港房價了。
現在香港的士業環境不能達致共嬴,贏家只有少數車主,最後普通司機和乘客是輸家。車主多年來透過購入牌照,減少牌照流通,而港府停止發新牌多年,又禁止私家車載客取酬。正因為這些因素,導致車牌價格居高不下。
司機絕大多數難以購牌,只能向車主租車,有時近半收入都花了在車租。司機鬥不過車主,那只能進一步「壓榨」乘客,為求賺取更多收入以抵銷成本,就會故意兜遠路、濫收車資等,並且有時候態度又很不好,像我們在香港留學打工的可能也不識路,粵語又有障礙,最後只能吃個啞巴虧;香港當地人遇到這種情況就會去投訴,所以香港的士投訴也是源源不斷。在牌照制度的壟斷下,司機不但是輸家,乘客利益也受連累。
相比起香港當地的的士,像Uber這樣的網約車在手機就能預約,還可以多個人一起拼車,價格也不是很貴,並且司機和乘客都不受氣。這樣強大的競爭對手進入市場,當然會引起香港的士業界的全力防備和不滿,所以至今也是飽受排擠。
港府一直缺乏對網約車服務明確的政策態度和方向。自2014年Uber進駐香港6年來,港府至今未曾與Uber代表正式會面探討立法規管汽車共乘的方案。
港府一方面聲稱歡迎海外或公司來港投資,鼓勵科技創新,但成立已經5年的創科局,專責香港的創新科技及資訊科技發展,卻對網約車的事情不聞不問。港府的相關政策部門包括創科局和運房局,在不同場合被問起關於網約車問題時,都只會簡單重複要求企業合法經營,卻從來沒有具體審視過香港現行的相關法律和制度,有的條條框框早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之前雖然在輿論壓力之下,運輸署曾於2017年2月推出針對網約車的新措施,但仔細閱讀措施細節就會發現,牌照的申請門檻極高,例如需要申請人說明不能使用現有其他交通工具的理由,並要求事先規定行走路線,嘴上說是對網約車更寬容,其實是更大的限制。這些限制根本無法適應市民對正規、優質的網約車服務的迫切需求。
現在打開Uber App,仍然可以見到不少司機在線上。港府模稜兩可的態度背後,反映出網約車服務在香港,表面上是法律問題,但背後卻是一個大型的壟斷毒瘤,誰都割不動。
我們有新生群、酒店隔離群、來港拼車群、求職群、租房群、秋招群、二手閒置群、活動約玩群、HPV九價疫苗群、投資羊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