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約租車新政於11月1日起實施,UBER中國11月將停止服務。
今天我們暫時不談論,新政策的利弊,影響的層面,而是想說一說,在我們一水之隔的香港,為什麼UBER在這裡會走得如此困難?
香港擁有近730萬人口,面積約1104平方公裡。自從上世紀經濟結構轉型後香港便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但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下,外來的Uber卻很難融入香港。香港市民的出行依然主要靠傳統的交通方式,Uber的DAU、MAU數據並不漂亮,當下Uber在香港依然是一個低頻的出行方式。
Uber在2014年6月進入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比人們預期的要晚。相比較而言,早在2014年年初Uber已經進入中國大陸市場,而2013年年中已經進入臺灣。
在中國,Uber車費大約和計程車差不多,但車況較好,讓乘客有專車的服務享受,很快就吸引大批客群。而Uber在香港的車資大約是坐的士車費的3倍。例如從香港柴灣到鰂魚湧,7公裡不到的距離,的士收費52港元,而Uber則要202元。這個價格將普通市民拒之門外。
「使用Uber的乘客多數是外國人和有錢人。」Uber司機告訴記者。
Uber採取與內地的推廣手法一致,首推Uber的士,的士司機可以下載Uber,功能和其他的電召計程車(打車)軟體相似,然後開始招募私家車車主成為uber司機。
剛開始,Uber的準入門檻很高,要求司機最少有10年駕駛經驗、擁有特定豪華車型、車齡不能超過10年,並且會對司機有一定的培訓,包括對乘客的態度。
但香港養車成本非常高,光停車位費用每個月就要好幾千,有私家車的,要麼是有錢人,要麼是靠車生活的。有錢人自然不會開uber,靠車生活的也不會再做uber。
跟全世界其他地方一樣,香港警方打擊 UBER 是因為它涉嫌非法營運,同時還加多一樣,根據香港《汽車保險(第三者)條例》,任何人若沒有為汽車購買第三者保險,即屬違法。
香港是法治社會,在一個極度崇尚法制的社會體制下,關於Uber合法性的問題,許多司機和乘客對此心存疑慮。
乘客想要方便價錢平,司機想要收入高,平衡兩者的需求只能依靠大量的補貼,但這種方式只是燒錢燒出來的泡沫,資本家從來都不是慈善家。
共享經濟確實是一個美好的概念,但有個前提——保證車主供應的密度,足夠的密度才可能在時間和效率上提供給用戶足夠好的體驗,但這個方面,在香港很難實現。回到現實,反觀我們內地,網約車在很大程度上真正解決了信息不對等的打車難,但在嘗過甜頭的情況下,普遍人對於便利與價值產生了一些偏差的認識,吃了兩頓免費的午餐,有天人突然不給你吃了就覺得不合理了?
計程車本來就是城市交通系統的補充,說白了不是公交車,滿足的是最後一裡路和其他出行需求。當專車打價格戰時,大家都把計程車、私家車當公交坐了,漲價是必然的,它們只是回歸合理的水平。
網絡普遍的聲音認為新政策出臺是為了保障計程車行業,推高專車價格,但試想,沒有規管,那專車跟黑車又有什麼區別?專車出現以前,普遍人都覺得計程車貴,服務差,專車出現以後,計程車和專車自然形成了良性的競爭,這樣我們能夠相信,往後的出行服務將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