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二十八號是重陽日,也是俗稱的「老人節」。為弘揚敬老風尚,廣州市老齡委將今年十月定為「敬老月」,積極推動老年人關愛活動。
首先,我想考考你——你會畫九點二十的鐘面嗎?你大概覺得這太簡單了,誰不會呢?
但最近我們針對56名老人做了測試——發現有49人都無法畫出正確的鐘面。他們有的忘了時針的位置,有的甚至畫不出閉合的圓。
近期記憶力減退,是腦退化症的典型特徵。患病的老人註定搭上一列「忘了」的列車——
忘了手機放哪裡,忘了回家的路,最後,忘了最親密的人……
而有什麼,是我們能做的呢?
(老人眼裡的「九點二十分」鐘面)
陳叔(化名)是廣州啟創長者服務部腦退化項目站點的常客。
今年94歲的陳叔患病後變得很敏感,時常對照顧自己的女兒大發脾氣。日間,女兒把陳叔送來站點,讓自己能安心買個菜。站點的阮姑娘便為陳叔設計了個性化服務:
老爺爺當過多年的偵察兵,我們就讓他幫中心 「放哨」,觀察有沒有壞人來。
有時有些生面孔,陳叔就會立馬跟姑娘報告。我們也會誇獎他做得很好,而不會跟他較真,說那個不是壞人。
(長者在向醫生諮詢腦退化症事宜)
有一次,陳叔突然說要回家照顧爸爸媽媽。我們就立馬稱讚他:你真的很孝順呀,那我帶你去吧。然後帶陳叔拐幾個圈,他就又很快忘了 。
日常裡多順著陳叔,發掘他的長處,幫他找回因生病失去的信心。
漸漸,陳叔對中心也有了歸屬感,感覺真的有人聽他說話,而不是都當他「傻了」。陳叔總是對社工說:「我看你是黨員啊,這件事我只跟你說。」
陳叔的女兒也對此很感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人能支持我、不讓我跌倒。」
對社區街訪而言,弄懂腦退化症是啥,分清它與正常衰老的區別,也是個不小的難題。
一次,部門主任餘姑娘在向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介紹腦退化症時。對方反應很大地說:「怎麼會忘了呢?忘了這麼糟糕,不會的不會的!」
為此,長者服務部專門印發了《有一天,我忘了——腦退化公眾教育小冊子》等資料,拍攝微電影《陪伴》等,向街訪普及腦退化症。
小冊子介紹道:腦退化症的早期特徵就是近期記憶退化。
例如剛吃過飯就不記得了,一口咬定沒有吃。一天打幾十個電話給子女,卻堅持只打了一個。
同時,還會對事物的認知出現障礙。比如衣服明明是放衣櫃的,他可能就放冰箱裡了。
長者服務部還專門為長者製作了「百寶袋」,配有促進用腦的智力玩具,以及預防走失的GPS手環等。
同時,與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記憶門診、廣東廣播電視臺城市之聲合作,推廣「預防腦退化手指操」。
(長者義工教街訪們做手指操)
腦退化症的患病風險與年齡息息相關。
老人年齡每增加 5歲,患病機率便增加一倍。而在廣州,60歲以上長者的患病率高達11.2%,即每9人就有一人患病。
作為一種無法逆轉和根治的疾病,與腦退化症的博弈註定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我們積極預防、延緩惡化,與病同行。
努力學會——當某天醒來,爸媽看著你,迷茫地問:「你是誰」時,
你可以勇敢、堅強地回答他:「你好,我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