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林肯公園主唱切斯特·貝寧頓(Chester Bennington)於7月20日在家中自縊身亡,年僅41歲。就在他被發現死亡數分鐘前,樂團發布了新單曲《Talking To Myself》。
網友評價切斯特,「有人自己承受著抑鬱,卻用歌聲給他人前進的力量」。
本刊曾於2015年採訪過林肯公園樂隊,今日重發此文,以示哀悼。
▲ Linkin Park《In the end》
林肯公園樂隊成員:(左起)主唱切斯特·貝寧頓、貝斯手大衛·菲尼克斯·法雷爾、吉他手布萊德·德爾森、DJ採樣手約瑟夫·韓、鼓手羅伯·巴登、主唱麥克·信田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金屬音樂正處於鼎盛時期,然而,身處西海岸的金屬樂手並不只滿足于吉他和音色的技術流,從90年代初期開始,來自其他音樂風格的樂手們紛紛加入樂隊,嘗試起如瘋克金屬(Funk Metal)、獨立金屬(Alternative Metal)、說唱金屬(Rap metal)等音樂風格,就像早期的「311」樂隊成員那樣,他們將已有並且成型的音樂元素注入金屬樂的形式中。
這種低侵略性的音樂很快成為一股潮流,使得美國傳統的金屬樂隊,自西向東開始蛻變。「科恩」(Korn)與「盲音」(Deftones)樂隊為其奠定了一種基調,他們保留了吉他的失真音色,將一種極端、令人耳目一新的聲音帶進專輯,並在節奏上保持了跳舞性的節奏。在新金屬鼎盛的20世紀末期,林肯公園樂隊以其年輕、清新的姿態登上了舞臺,在歌詞中,他們跳過了偏激的宗教和歷史題材,關注現代年輕人的生活與現實,很快成為年輕人最為擁戴的一支樂隊。
1996年,學習插畫設計的麥克·信田(MikeShinoda)與傳播系的布拉德福德·德爾森(Bradford Delson)同為加州大學的學生,那時,他們嘗試著在寢室的工作檯上錄製自己的樂隊唱片,不久,帕莎迪納市藝術中心學院研習繪畫的DJ約瑟夫·韓(Joseph Hahn)、鄰校的貝司手菲尼克斯·法雷爾(David Phoenix Farrell)以及鼓手羅伯·巴登(Rob Bourdon)紛紛加入樂隊。在一次公開招募中,來自亞利桑那州的主唱切斯特·貝寧頓(Chester Bennington)憑藉自己咆哮般的嗓音成為樂隊的成員。
畢業後,那時的「林肯公園」還叫「混合理論」(Hybrid Theory),他們曾經嘗試著用說唱金屬音樂徵服聽眾,但是他們的音樂幾乎無法得到任何主流行業的認同,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樂隊不斷調整作品,在第42次試唱會中,華納唱片最終決定籤下這六位年輕人。在約瑟夫回憶中,那是一段艱苦的時期,因為那些一度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最終要回到原點。在一段SLK(音樂下載軟體)下載的現場錄音中,後來的成名曲《結局》(In the End)曾是一首典型的說唱作品,而在第一張專輯《混合理論》中,樂隊只保留了其中的一段說唱部分:「有一件事,我不知道為什麼,不管你怎樣努力都無濟於事,我把它保存在記憶裡,寫下這首歌曲……」
直至今日,樂隊成員仍舊記得這句歌詞的含義,在美國《滾石》雜誌的一次採訪中,麥克認為:「有些人覺得那句話很蠢,因為看起來幼稚,我卻認為每個人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它讓你很久都無法釋懷。」在2007年時,「混合理論」的全球銷量已經超過2000萬張。
「林肯公園」的音樂與動漫文化有一種重合。當《黑客帝國2》的電影原聲中出現了「林肯公園」的名字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支樂隊所創作的音樂有一種未來英雄主義漫畫色彩式的浪漫氣質。直到2009年,樂隊開始與德國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奇默爾(Hans Zimmer)合作,為麥可·貝的電影《變形金剛2》創作原聲。麥克曾經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到自己的興奮,樂隊試圖穿越這新的鴻溝。後來,《新的鴻溝》(New Divide)便成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名稱。
這是一支與網際網路一代共同成長的樂隊,2000年時,這隻樂隊已經懂得開始用網際網路來推廣自己,作為新人,林肯公園似乎並不願意重複那些成功藝人的老路,他們認為自己來自年輕人文化,應該創作與年輕人現實生活有關的音樂。切斯特認為:「你每天都在經歷著未來,而不是過去,每個人都是,在成長中,我們曾經遇到過許多的問題,他們都會成為你最棒的經歷。」儘管切斯特曾經在《衛報》的採訪中說自己不會在像過去那樣嘶吼了,但是他仍在最新的一張專輯《狩獵派對》(The Hunting Party)中釋放了一次內心的激蕩。
林肯公園樂隊演出現場
三聯生活周刊:在樂隊成立之初,你們的目標是什麼?有沒有想到過會成為今天的樣子?
麥克:我們當初最大的目標是有足夠的朋友出現在我的演出現場,那是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的Rock XX現場大概可以容納400人,我們的演出總是站不滿。此後,創作音樂一直都是我們的工作重點,我們的音樂靈感很大一部分也是從現場積累的。
約瑟夫:那可能是我在小學時的學校音樂會,那時候總會有人來學校演出,給我們這些孩子唱歌,我還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去看的第一場搖滾樂隊演出是「檸檬頭」(Lemonheads),那場演出讓我瘋狂。
切斯特:在我13歲的時候,我參加了亞利桑那的一個獨立電臺音樂節,我還記得當時的一個樂隊是比利時的電子音樂團體Front 242,他們的音樂受到了工業音樂流派的影響。那是個很不錯的經歷。
三聯生活周刊:第一張專輯《混合理論》被評論為新金屬風格,你們在很多採訪中對「新金屬」這個字眼並不認同,之後「林肯公園」的音樂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你如何定義現在的樂隊風格?
切斯特:當你提到「林肯公園」時,我們認為那就是一種風格。當我們提到某種音樂流派的時候,往往被那些經典的樂隊所框住,認為他們的某些音樂就代表了這一風格,而事實上,每一個樂隊都有自己的音樂特點。當然,在音樂理論上你可以將他們大致分成搖滾或者金屬,而林肯公園的特點就是不去特定地創作某一種或者幾種聲音,我們需要用不同的風格、音色、文化和情感寫出好聽的音樂。我總認為我們是一支特立獨行的樂隊,因為你很難找到一種與我們相似的聲音。
三聯生活周刊:當你們的音樂在每一張新專輯中都有所變化時,如何抓住歌迷的耳朵,或者說如何讓他們忘掉上一張專輯中的熱門歌曲,重新聆聽?
切斯特:金屬、說唱、電子等,這些融合,我們的寫作過程也是在分析,我們也在創作時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試圖讓所有的歌曲都呈現出徹底的完美,這種精緻讓我們的音樂保持了某種新鮮度,也能讓人聽出區別和進步。
菲尼克斯:對我來說,每首歌都是一次從零開始的創作。在樂隊中,麥克是主要的詞曲作者,麥克和切斯特負責情緒上的工作,我們希望每一個靈感都能使全團興奮,這樣才能完整地完成創作。
麥克:我們的有些歌曲聽上去像不同音樂風格的混合;有重金屬,有柔美的聲音,也有很街頭感覺的東西,還有工業化的一面。作品需要每個人來表決,如果某個人有不同的意見,就要再次推敲一下作品,也就是說每個作品要讓6個人都滿意。這聽起來有點困難。樂隊中,每個人的審美標準和觀念都是不同的,而這個樂隊就像一個合作的平臺,雖然會有爭執,但是很多成功的作品都是在爭執中誕生的。
麥克:其實很難選擇哪個是最難忘的,比如第一次在洛杉磯、第一次在球賽上演出等等,總之,最難忘的演出並不一定是最盛大或者是最豪華的,最關鍵的是看當時的氛圍或者是否有觸動內心的一刻。去年在德國的一場演出就很難忘,因為現場的氣氛非常高漲,你能感到自己在和這個世界對話。
切斯特:我曾經在澳大利亞演出時傷到了胳膊,今年1月,我犯了相似的錯誤,在舞臺上傷了腳,當晚的演出我是拄著拐杖唱完的,同時努力讓自己不再受傷,那真是場難忘的演出。
三聯生活周刊:你覺得「林肯公園」在搖滾音樂史中會佔有怎樣的一席?你對年輕一代音樂人有什麼建議?
菲尼克斯:我認為我們在音樂上仍有很多想法和潛能,也就是說,我認為林肯公園的音樂仍在前進,我們會不斷地探索更新鮮的聲音。2005年我們的音樂在商業上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之後樂隊發起了非營利性組織「音樂救援」(Music For Relief),向各類自然災害的受災者提供幫助並努力防止此類災害的發生。我們向因東南亞海嘯、美國卡特琳娜颶風、美國南加州森林大火、孟加拉強熱帶風暴、中國汶川地震等災難而受災的地區募集捐助了超過250萬美元的善款。此外,這個組織還促成了由白金銷量藝人和明星參加的慈善演唱會,並組織音樂人和志願者前往受災地區援助、幫助災後重建。我認為音樂是一種跨語言的藝術,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中,音樂的目的之一也是公益,因此林肯公園樂隊在社交媒體和樂迷的組織中都獲得了很大的支持,我想這也是這支樂隊的意義。
說回到音樂,我從6歲起開始接觸古典音樂,但是我對音樂沒有任何想法,只是盲目地練習,直到有一天它成為我的工作,讓我發現了自己對音樂的興趣,我很感激這一切。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參與音樂的權利,無論它是否能夠成為你的職業,它都會給你帶來正能量。我不認為一定要在音樂中獲得怎樣的地位,因為它所給你帶來的價值是無法描述的。從音樂中獲得幸福和喜悅是真正的成功,如果我不是林肯公園樂隊的成員,我也一定會是一位音樂人。
切斯特:我想說的是,別總聽那些半個世紀前錄製的唱片了,當時的音樂人根本不知道後來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音樂人或是音樂家,你就要分清現實與幻想。我知道這很難,有時你無法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有的時候你要接受批評,但是這些都很重要,我希望年輕的音樂人可以保持清醒的頭腦,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用思想來建立音樂,而不是別的。
三聯生活周刊:有一個消息,「林肯公園」在YouTube網站上的瀏覽次數超過了19億次,是目前點擊量最高的樂隊。
約瑟夫:我覺得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是音樂人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記錄,音樂的傳播通道變得毫無障礙,它不再像過去那樣需要由什麼人或是公司來決定。
三聯生活周刊:你是否認為網際網路科技和信息改變了現代的音樂?
約瑟夫:沒錯。音樂人不再像過去那樣創作,我們現在可以利用身邊的一切來記錄靈感,你知道有時候靈感不是一些音符,它可能是一種聲音、音色或感覺什麼的。我看到新一代的音樂人很適應這些做法,它們將未完成或者剛剛完成的音樂傳上網和他人討論,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當世界變得多元化起來時,人們的聽覺也在發生變化,就像有人嘗試創作空間音樂或者概念化的聲音。
網際網路事實上最大限度地改變了音樂的消費和社交方式,每個人都有了更多的選擇,這是最令音樂人興奮的,過去的音樂人只能通過廣播和唱片來傳播聲音,而今天的人們懂得用分享和交流的方式來收聽歌曲,它使音樂聽眾出現了不同的層次。
我記得當我們剛剛開始創作音樂的時候,MP3剛剛出現,那個時候我們就受到了數位音樂的衝擊,嘗試著在電腦上錄製歌曲。此後,我們見到了更多的在線視頻、在線廣播、流媒體服務,當我們的第一張專輯發行後,我在YouTube上看到了歌迷們將我們的音樂重新翻唱、混音、剪輯出新的音樂錄音,插入卡通視頻。「林肯公園」的音樂在網絡上有巨大的觀眾群,我們真切地感到了科技和多媒體讓音樂人和「粉絲」達成了互動,他們用不同的方式體會我們的創作。
三聯生活周刊:你認為搖滾樂對於一個步入中年的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切斯特:年輕的時候,你總會希望成為某個人,有一天你會發現那根本不是你,但是它仍會遺留給你一種態度。搖滾樂有它的多面性,它會讓你看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亦會讓你亢奮、盲從。當你步入社會後,你的性格會有所收斂,搖滾樂仍舊會讓你產生某種直接的情緒,它很真實,也很真誠。我在30歲以後,不常會有那種情緒的激蕩,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和智慧,我會更加關注生活和未來、家庭和社會、司法的公正以及環境的變化,這時的搖滾樂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而不是年輕時的衝動。
三聯生活周刊:相隔6年,「林肯公園」第三次來到中國,而這一次,將不再是短暫的停留,你們將會在中國的5個城市巡演。
麥克:是的,我們會在南京、深圳、上海、重慶和北京巡演,我已經意識到了我和中國樂迷在文化上的隔閡,但是我想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即將發生的一切,了解中國的搖滾樂文化。熟悉「林肯公園」的人都知道,我們的音樂主要的訴求不是嘈雜和侵略性,對於我來說,音樂仍在記錄我們這一代人的現實與掙扎。
(本文節選自《三聯生活周刊》第842期,圖片來自網絡)
Chester Bennington
1976.3.20 - 2017.7.20
1993年至1998年,切斯特·貝寧頓加入樂隊GreyDaze,擔任主唱。
1999年,切斯特·貝寧頓通過試鏡,成功加入當時還叫Xero的林肯公園。
2000年,林肯公園發行第一張錄音室專輯《混合理論》(Hybrid Theory)。
2002年,林肯公園發行首張混音專輯《顛覆混合理論》(Reanimation)。
2003年,林肯公園發行專輯《天空之城-美特拉》 (Meteora)。
2004年,林肯公園在MTV亞洲大獎上獲得國際最受歡迎搖滾樂隊和國際最佳音樂錄影帶兩個獎項。
2005年,切斯特·貝寧頓組建新樂隊Dead by Sunrise(黑暗曙光)。
2007年,林肯公園發行專輯《末日警鐘:毀滅·新生》(Minutes to Midnight)。
2009年,林肯公園攜手《變形金剛》系列,為電影《變形金剛:墮落者的復仇》創作並演唱主題曲《New Divide》。
2011年,切斯特·貝寧頓成為Stone Temple Pilots(石廟嚮導)樂隊的主唱 。
2014年,林肯公園發行第六張錄音室大碟《狩獵聚會》(The Hunting Party)。
2017年7月20日,切斯特·貝寧頓在加州的家中被發現自縊身亡,年僅41歲。
R.I.P
@繡冬丶:買了今年的演唱會票,卻再也看不到你了。
@餵我是你朱哥: 上帝想聽搖滾你讓他滾下來啊,你上去幹嗎?!
@一名普通的網民:想過一萬種林肯公園沒落的方式,解散,靈感枯竭,團員矛盾,卻沒想到是這樣一種方式讓一個時代終結。不管怎樣,你的選擇只有你自己知道,走好,珍重,In the end。
@-Patrick源:上帝又想聽歌了,於是又從我們手裡霸道的搶走了一個音樂人,初中真的好喜歡他的歌,那種風格一輩子都忘不了。
@相生慄子:你治癒了這個世界,卻治癒不了自己。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