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應該都看到了一個消息,沙特也開始反腐了,一舉抓了十多個王子。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說這是沙特終於從商朝進入周朝了,也就是說,終於要結束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了,準備搞子承父業的繼承制了。
大家都知道,沙特本質上就是一個遊牧部落聯盟組成的國家。在被英國扶植起來,脫離奧斯曼帝國之前,貝督因人就是一群還沒有進入農業文明時代的遊牧人。
歷史上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草原上遊牧民族政權的生命周期一般就是150年左右,而且普遍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
這是為什麼呢?《危險的邊疆》一書有個很有意思的解釋。
所謂遊牧民族政權,其實都是部落聯盟。從匈奴、烏桓、鮮卑、突厥一直到蒙古,其實都是這樣。草原上的各個遊牧部落都是分散的,哪個部落強大,統一草原,大家就都叫什麼名字。匈奴強大,大家都叫匈奴。匈奴被打跑了,大家都叫烏桓。烏桓又崩潰,大家都叫鮮卑。鮮卑也完了,大家都叫突厥。蒙古來了,大家都叫蒙古。
這種部落聯盟政權的穩定性是非常差的。崛起的過程可能需要很漫長的戰爭,但如果一次對外戰爭失敗,就可能導致整個政權瞬間土崩瓦解。能夠在對外戰爭中經歷多次失敗而不崩潰的,往往需要極強的政治整合能力和內部穩定性。
現在我們印象比較深的,比如匈奴、突厥等,都是在與中原政權的長期戰爭中經歷過多次失敗而逐漸衰落的。這很不容易。更常見的其實是瓦剌的狀態。崛起用了很多年,在土木堡之戰中雖然俘虜了明英宗,但卻並未得到什麼穩定的收益。第二年就開始急劇衰落。這才是草原上的政治常態。
作為草原共主的主導民族和部落,除了有強大的戰鬥力,要給治下的各部落的頭人們帶來穩定的收益之外,就是要始終保證自己部落的內部團結和穩定,在草原內部競爭中不會輸給其它部落。
那麼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個穩定的繼承制度,而且必須是「國賴長君」。在這個繼承制度下面,必須每個登上草原權力巔峰的人,在一繼位的時候就很成熟,能夠帶領大家進行對外戰爭的君主。
而要滿足這一點,最合適的繼承制度就是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就算草原上的單于、可汗們一夫多妻,孩子一大群,兄弟之間年齡相差比較大,但總體來說,繼承的時候,總歸都是已經長大成人的成年人,不太會出現漢族嫡長子繼承制下經常出現的那種年齡很小就不得不繼承最高權力的情況。
以平均每位繼承人在位的時間大概也就十多年,不會太長。以平均每個部落聯盟政權建立者有五個孩子計算,那麼,等到他的五個兒子都繼承過一遍,這個政權可能就已經維持了七八十年了。
所以,對保持草原部落聯盟政權的穩定性來說,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可謂是最合適的制度。匈奴,突厥的強盛期差不多都在150年左右,就是以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為基礎的。
但這種制度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種制度比較理想的情況是,當每位兄弟都當過一遍草原上的主宰者之後,同輩中最小的弟弟應該把位子傳給最年長的哥哥的兒子,再在每個同輩的堂兄弟中按年齡大小順序接著來。那麼,這就意味著,之前當過單于、可汗的每個人的兒子都是合法的繼承人,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沙特王子這種。
還是以每位君主有五個兒子來計算,同輩兄弟都死去的時候,那麼下來就有二十五個人擁有合法的繼承權,都是潛在的最高權力繼承人。再到下一代,人數就更多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新聞上出現沙特王子,但是貌似每次出現的都不一樣,讓人搞不清楚沙特到底有多少王子。有人估計,沙特目前這個數量大概有五千人左右。
問題在於,人都是自私的。如果這個遊戲中,有一個兄弟不想傳給弟弟和侄兒,而是想直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就會招來大量的反對者。大家都是合法的繼承人,說好了輪流來,憑什麼你要插隊?從而引發內部戰爭,在內戰中逐步走向衰落。匈奴,突厥,準格爾都是在內戰中為來自中原政權的主動進攻提供了機會,從而走向分裂和衰落。
一般這種繼承戰爭在第一代還不大出現,第二代還可以用武力來解決,維持統一。而到第三代以後,因為分裂得更小了,就很難形成一個比較強大的勢力來完成對其他勢力的徵服。從而逐步分裂和衰落。而這個過程一般大概就需要一百到一百五十年。
沙特目前面臨的就是這個問題。老國王去年才去世,屍骨未寒,他在位時為王儲薩勒曼指定的隔代繼承人就被廢黜了。薩勒曼之前其實已經做了不少準備,為自己的兒子成為王儲做準備。
現在看上去是順理成章的。但危險也許並不在目前,而在未來。如果經濟危機繼續深化,沙特的經濟狀況不能改善,或者薩勒曼突然去世,就可能會引起其他有繼承權的王子們的不滿,如果有人鋌而走險,武裝反對,就會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