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樂天家住珍溪鎮蓮花村2組,他是村裡的鄉村醫生。20多年來,他放棄外出闖事業的機會,留在老家悉心照料患病母親,贏得村裡人的交口稱讚。母親剛生病時,何樂天19歲,照顧了母親整整28年。
何樂天的母親魯克權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其父親是村裡有名的赤腳醫生。何樂天排行老三,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小時候,父親常年在外出診,照顧4個孩子和操持家務農活的重擔,就全壓在了母親的肩上。
1987年,45歲的魯克權被檢查出帕金森症候群。母親遭受病魔纏身,當時在原涪陵家具廠當漆工的何樂天決定回家照顧母親。「母親年輕時太苦了。我是家中的么兒,小時候母親最疼愛的就是我。現在母親生病了,我應該盡最大努力照顧她、報答她。」何樂天說。
「媽媽,吃飯了,你嘗一下今天的飯好吃不……慢一點,我們再喝一點湯……」幾天前,小編前往採訪時,何樂天正在給母親餵中午飯,他像哄小孩一樣,一勺一勺地把飯餵進母親的嘴裡。
何樂天說,母親現在只能吃一些稀食,早中晚三餐都是他給母親餵飯,餵一次飯要花半個小時以上。
二十多年前,何樂天辭職回到老家後,向父親學醫,後來又參加培訓考試,成為了一名鄉村醫生,主要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為了照顧母親,他大部分時間的工作地點就在家裡,母親在樓上住,他在樓下工作。
何樂天照顧母親的時間從每天清晨開始。早上起床,他先把母親從床上抱到座椅上,讓母親解大小便。然後燒水給母親洗臉,再給母親煮早飯、餵早飯,把母親安頓好後才開始工作。
「不管再忙,必須每隔兩個小時就給母親翻一次身,這樣才不會長褥瘡。」何樂天說,因為要固定時間給母親翻身,所以這些年來他幾乎沒有出過遠門,甚至很少去趕集。如果因為工作原因需要外出,他也會很快趕回家,不會在外逗留太久。
「餵飯,哄老人開心,出門後隨時擔心老人在家怎麼樣了……老人得了這個病,如果不是他照顧得這麼好,可能早就不在了。何樂天是我們學習的孝順榜樣,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村民何國素說。
28年前,何樂天的母親魯克權查出患帕金森症候群後,何樂天沒有放棄救治母親,還帶母親到上海求醫。1996年,隨著病情加重,魯克權老人徹底失去自理能力,癱瘓在床。面對帕金森症候群這個世界性難題,何樂天用自己的方式照顧母親,幫助母親減輕痛苦。
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他儘量抽時間幫母親做按摩,用輪椅推母親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雖然母親失去了語言能力,他仍然陪母親說話,逗老人開心。他還專門給母親買了防褥瘡床和防褥瘡墊,讓母親不管是躺著還是坐著能夠更舒服一點……現在,老人已年逾70歲,雖不能行動、不能說話,但在兒子的精心照料下,一頓能夠吃完一碗飯,開心時還能微笑,用心感受著這個世界和兒子的摯愛。
「母親能夠好好活著,就是我的幸福。只要母親還在一天,我就會盡心盡力地照顧她,陪伴在她身邊,讓她感到幸福。」何樂天說。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