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出了個治汙「明星」
——永和縣汙水處理廠見聞
永和,一個群山環繞的山城縣,一個工業企業屈指可數的農業縣,一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在大打脫貧攻堅戰役的同時,不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縣」為目標,不斷加大汙水處理資金投入,建成了一座在全市乃至全省都首屈一指的汙水處理廠。
11月16日,迎著午後的暖陽,記者來到地處永和縣城西南側的汙水處理廠,探訪了這一治汙「明星」。
剛一到來,永和縣汙水處理廠代理廠長尹國軍便熱情相迎,帶著記者一一介紹起他們的汙水處理流程。
「這裡是城市汙水的進水口,一直轉動的就是粗格柵,沒有這個工序,很多雜物會順水進入廠內,影響各類設備的正常運行。」尹國軍指著深不見底的進水口介紹。
這時,隨行的提標改造工程負責人朱國東走上前來說道:「永和的地理位置特殊,進水口有12米深,相比普通的汙水處理廠進水口深了一倍,設備不好進,維修更是費時費力。」
「這都沒啥,只要能把生活汙水全部收集起來,都值得。」尹國軍緊接著說道。
出了進水口,還沒走幾步,尹國軍就站立不動,指著眼前高一米左右、外觀看上去並不大的建築說道,「這就是調節池,今年剛建成,看著不大,卻能存1000立方米左右的水。」
調節池對汙水處理廠的意義十分重大。尹國軍娓娓道來,城市汙水的水量並不是一成不變,有高峰期和低谷期,有了大容量的調節池,才能保證設備持續正常運行、達標排放。
「不僅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行,還有一定的保溫作用。」朱國東認為調節池很有必要,他說道,10攝氏度以下的汙水不容易處理,調節池的保溫作用讓汙水處理在冬季更有效。
好氧池、二沉池、中間水池……走過與其他汙水處理廠大同小異的一個個車間後,記者來到永和汙水處理廠的獨有項目——深度處理車間。
一排排紅綠相間的管道映入眼帘,管道銜接處一個個獨特的電子設備時時閃爍,一座座消化濾池錯落有致。聽取技術人員對各項設備的介紹後,記者被帶到一個單獨的房間,朱國東說道,「一個辦公桌、一臺電腦便能實現對汙水的深度處理。」
深度處理採用的是全自動控制系統,通過對各項指標的監測,電腦會根據提前設定好的程序需求對汙水進行處理,從而使汙水各項指標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
簡短的參觀讓記者很是驚奇,深度處理的全自動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廠比別的汙水處理廠好的關鍵,就是深度處理和調節池。」尹國軍說道,「深度處理系統試運行後,廠裡的汙水就沒有超標排放過,各項指標還遠低於地表Ⅴ類水標準。」
「『樣板縣』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尹國軍表示,今後他們還會對標一流,持續提升改善汙水處理能力,讓永和的水域環境持續改善,讓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樣板縣」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