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太浩湖(South Lake Tahoe)報導了加利福尼亞州5年以來的第一例鼠疫。衛生官員稱,這是五年來加州的第一例。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部向他們通報了當地居民在家中康復期間接受醫療護理的陽性檢測結果。鼠疫細菌通常是由從受感染的松鼠,花慄鼠和其他野生齧齒動物中獲取的跳蚤傳播的。衛生官員認為,南太浩(South Tahoe)居民在沿特拉基河走廊或太浩湖南岸的塔霍礁(Tahoe Keys)地區walking狗時,可能已被跳蚤叮咬。 2015年,一個兒童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露營時染上了鼠疫。在此之前,加利福尼亞的最後一宗案件是2006年
鼠疫(英語:Plague)是一種存在於嚙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1],並藉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其最初反應為跳蚤咬傷部位臨近的淋巴腺發炎,這就是腺鼠疫,經常發生於鼠蹊部,少發生於腋下或頸部,受感染的淋巴腺發炎、紅腫、壓痛且可能流膿,通常會有發燒現象。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顯的病例,皆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包括腦膜。肺的次發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次發性肺鼠疫在疫情的控制上特別重要,因為其痰之飛沫傳染是原發性肺鼠疫及咽鼠疫之來源。更進一步的人與人之間傳染可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未治療的腺鼠疫其致死率為50.0-60.0%,很少出現短期而局部的感染(輕微鼠疫)。鼠疫桿菌曾於肺鼠疫病人的無症狀接觸者喉嚨中培養出,未經治療的原發性敗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但現代醫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之致死率至約10%,仍遠高於SARS及流感,但及早的發現及治療亦可降低肺鼠疫及敗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一般相信歷史上鼠疫有四次大流行,首次發生於東漢末,死亡人數約為漢帝國人口的三分之二,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6世紀,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波及到歐洲所有國家,死亡近2500萬人;第三次發生於14世紀,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僅歐洲就死亡2500萬人,即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第四次發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死亡12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