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人死了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守護著我們。但只有星星嗎?哦,還可以是月亮啊,當然,還有吉竹伸介知名的蘋果。還有挖耳勺、小板凳這樣日常的東西,治療小傷疤的創口貼,隨風飄過的塑膠袋,還有偶遇的嬰兒.想到親人就在這些日常中守護著我們,我們就可以對他們,對自己都放心了吧。
死後的世界,很開心,是嗎?這小孩也越看越興奮——簡直開始期待去世了(囧,腦洞爆棚)。可是就這樣了嗎?吉竹伸介就只是描述一個可愛的死後世界?然後呢?然後怎麼樣了呢?
如果只是寫到這裡,從對孩子潛意識的心理來說,這會不會讓孩子只是把死亡當做一場快樂遊戲,親人的離去變成了一個過於輕鬆的事情。每個人不僅有享受快樂的權利,也有承擔悲傷的權利。是的,在不幸面前,悲傷不僅是道義責任,也是權利。悲傷,也是孩子的必修課。
於是,吉竹伸介寫道:也許,正好相反。
爺爺在筆記本裡寫了這麼多開心的事,是為了讓自己不害怕——在人多時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爺爺的心情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吉竹伸介開始引導我們往深處想一點兒。可是他不給你答案。吉竹伸介只是寫道,也許,爺爺兩種心情都有。
翻開下一頁,孩子去問問爸爸了,爺爺到底是怎樣的心情。爸爸會給出答案嗎?像我們很多家長一樣,給孩子講什麼是死亡、什麼是人生嗎?吉竹伸介才不呢!吉竹伸介的「爸爸」只是說爺爺怎麼想的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他覺得寫筆記本的主意不錯!
如果說,死後的快樂世界,是吉竹伸介給我們關於死亡的第一重驚喜,那麼爺爺的兩種心情都有就是一次升華,而爸爸對爺爺心情的不評判,對孩子的不教育,則是第二次升華。這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尊重。要知道,在某種意義上,講大道理對孩子是有傷害的。
然後呢?然後怎麼樣了呢?孩子說「那我也可以提前想想死後會怎麼樣嗎?」如果是我們的孩子這麼說,我們會怎麼做?很多家長會慌了吧,會說「小孩子想這些做什麼」吧!可是吉竹伸介的「爸爸」只說了兩個字——「當然!」您看,畫面中小孩的腿,飛上天了呢!這是對想像另一個世界的期待,是對描繪自己整個人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