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隨感 | 對近期社會性別議題的反思

2021-02-15 GirlUp SZ

「參與各色組織的研討與學習,閱讀文章,乃至撰文的動力都源於我對自己各方面的不自信。雖說我難以理解那些曾經(甚至現在)用「普遍」觀念來批判我的人,但我的內心仍舊因為他們的指責而矛盾;我洞悉自己長期自卑自賤的習慣,卻亦同時渴望自信與獨立。」

「我清楚地知道:我需要通過更好的引導與群體協作來幫助我探索真正的問題——我該如何去思考,發現癥結,並最終改變現狀。」

 

這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於上上周在朋友圈轉發《中國性別議題漫談邀請》後,各色質疑接踵而來。長輩們清一色地本著「你才多大?」的態度向我奔來,猶如手握某本完整憲法,即將宣判未滿16歲的「兒童」以「非法觀看新聞」的罪名。

 

於是,一時間內,矛盾四起在我的腦中,卻又似乎彼此抵消了。我了解到,長輩們確信這樣過於「學術」或者說是「定義化」的東西帶給青少年人過於不負責任的的負面心理影響,屬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甚至關乎「政治問題」;而我卻想著:這些被指責的青少年只是本著學習和了解社會現象的心,在傳統與突破的自我矛盾中不斷實踐、找尋符合自己的思考方式罷了。

 

兩者似乎持著同一目的,卻在形式上大相庭徑,就像永遠無法穿進同一碼緊身褲的兩雙腿。對於老一輩的言論和思考方式,我不好做出好壞評價(請忽略我前文輕量的陰陽怪氣),我只想對後者在此展開,就青少年被薄弱化的意識矛盾與矛盾的產生發表感想。

 

我相信,無論是處於什麼階層的家庭,總有那麼一部分父母喜歡闡述這樣的思想:「我們希望你開開心心的過好這一生。」或者「我們盡力提供給你開開心心過好這一生的機會。」 對此,我願意表示理解;甚至,就我所知,這樣的父母往往被大部分人認可為「相處無壓力」且「相處氛圍輕鬆」(因為對孩子「美滿人生」的期待是不值得抨擊的愛)。但是,如果家長極端地將這一思考貫通到任何孩子問題的解決中(尤其在面對孩子的自我矛盾與固執情緒時),那麼,我認為他們只會達到與預期相反的效果。

 

舉個例子,我是父母口中典型的「想太多沒用東西」的小孩:從幼時對童話故事情節的不滿,到如今在繁雜學科中體會到的「無意義感」,我的種種想法幾乎無法對應父母對孩子「美滿人生」的期待。在他們口中,我在虛無縹緲的憤怒和感慨中浪費了過多時間,而每當我拿出我眼中真正需要討論、思考,真正可以讓我獲得屬於自己的「美滿人生「的想法(也即是我自身思考與一些觀點的矛盾)去交流,他們竟會認為這樣的心理困境屬於咎由自取,是我不夠腳踏實地,以至於無法看見眼前易得的幸福和快樂。

換言之,家長們習慣給出的(或許是不刻意的)逃避矛盾的藉口成為了孩子堆積矛盾的緣由,卻似乎礙於長輩的「權威」,從來沒有被嚴肅地批判過。我想,這種現象或許還是歸咎於兩代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而發展出不同思考方式的人,對於所謂「美滿人生」的定義上的偏差。我們或許無法否認長輩對孩子的愛的事實以及他們想要了解孩子的懇切,但也同樣無法否認在矛盾的忽視與敷衍上,他們帶給孩子的失落。

相關焦點

  • 一些值得關注的性別/泛性別議題公眾號
    從公益圈、公知圈、媒體圈到學者圈,這是一場當之無愧的社會肌體的清潔與重審。它挖出了那些「風流韻事」背後的辛酸血淚,也擊破了那些言之鑿鑿的「兩廂情願」,把性侵中最可恥也最真實的一面赤裸裸袒開,從此,「紅袖添香」的神話再也不能活躍在酒桌上油膩的眉眼瞥視間。
  • 深圳市全面啟動社會性別統計工作
    小編很專業地告訴你:性別統計就是以性別作為基本分類、反映男性和女性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實際狀況的統計。
  • 求同存異,堅持自我——日本社會中大隱於市的「x性別」者
    「L」指的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G」指的是男同性戀者(gays);「B」雙性戀者(bisexuals), 指的是對男女兩性皆會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T」跨性別者(transgender),則指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認為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的人。除了上述說的「LGBT」人群,日本社會又出現了名為「x性別」的新人群。
  • 近期的瘋人瘋事實在太多……..
    除了業界關注,立法會社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正副主席也在面書發聲。朋友也拿著新聞來問我,為何不釘張的牌?為何業界可以容許這些行為。我周末,作為社會工作人員協會副會長身份也和委員一起草擬了公開聲明,也草擬了信件去香港社會工作者註冊局。上星期二及昨晚在中大社會工作管理碩士課程我教的Organizational Theories ,也讓我反思了很多議題。
  • 「阿門」(amen)有性別歧視?
    美國聯邦眾議院第117屆的新會期日前開議,規定在院內必須實行「性別包容」(gender-inclusive)的語言政策,禁止使用「性別化」(gendered)的字眼。這個措施立意良善,本該如此,然而卻引發了一起事件,引來了各界議論紛紛。
  • 《關於左派,右派在經濟、社會議題區別科普》和我贊同哪一邊.
    重點來了*****經濟議題上左派支持大政府,加稅,提高福利,受凱恩斯學派影響,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爭議人物之一,羅斯福。右派相對支持小政府,減稅,相信市場的手,受新古典自由學派影響,經濟政策比較成功的代表性總統,裡根,還有最近的川普。社會議題上(重點!!!)
  • [刑檢漫談] 內蒙古檢察院女公訴人之一日寫真
    前幾日,處裡的兩位美女公訴人維英和劉婷(刑檢漫談的小編)接受了內蒙古檢察的採訪,攝影師李陽記錄下了她們的日常工作,片中反映了公訴人的基本工作內容,閱卷、提審、討論..但由於客觀條件所限,內蒙古公訴人的長途顛簸和重重危險難以展現,請朋友們自行腦補吧。感謝追求完美的琳娜和李陽的精心策劃、拍攝與文字。
  • 真實性別測試,8種性別你是哪一種?
    三三工作室新年策劃《X² 女孩》的第二期,讓我們來談一談性別。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性別麻煩》的作者朱迪斯•巴特勒就曾提出: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都是用話語來建構的,我們應該為性別打開更多可能的領域。
  • 選·美播客:打破沉默的 #MeToo:「性騷擾」「職場性別平等」與「社會運動」
    她們的發聲,引發了社交媒體上激烈的討論;網友紛紛使用 #MeToo 標籤來揭露她們在生活、職場中經歷的性騷擾與性別不平等。本期,選美請來了女權與性別研究界的大咖,和大家一起聊聊 #MeToo 社會運動背後的歷史背景,並分析其局限、意義,展望推動性別平等的未來裡的機會與挑戰。
  • 安徽省首屆社會性別公益論壇告訴你答案!
    傳統二元社會裡,男性的對立面是女性,那除了男女,就沒有別的性別,沒有別的性別認同了嗎?那Facebook的56個非傳統性別又是什麼么蛾子?我是女生,就一定要喜歡男孩子嗎?或是女孩?我是男生,喜歡男孩子,就一定是gay嗎?那可不一定哦~我是女生,就一定認為自己應該做個女生?我是男生,我是男生嗎?
  • IRSS主編: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我們貢獻太少
    英國拉夫堡大學體育與運動健康學院的Dominic Malcolm教授是國際體育社會學會會刊《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
  • 加拿大新發行10加元紙幣,是對人權議題的一次關注
    建築的建造初衷和願景,是為了「以一種具有針對性但不排外的視角來探討人權議題,從而加強公眾對人權的理解。進而,促進個體對他人的尊重、並鼓勵持續的反思和對話。」從整體的建築結構來看,它就如同一座象徵著「人類和平的燈塔」。在博物館的前部,環繞著曲線形的大型玻璃條。
  • 對於熱點議題,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被稱為「社會比較和自我展示」假說。另一個原因是,在群體壓力下,如果有人的觀點與群體不一致,就可能會遭到歧視、壓迫,從而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觀點,以便更好地融入集體 —— 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認同」過程。傳播學中也有相似的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一個事件發生了,必然會有一種觀點佔據主導地位,並不斷得到擴散。
  • 從玫瑰少年葉永鋕談性彆氣質
    葉永鋕是性彆氣質較陰柔的臺灣國中三年級男生。在2000年4月底,他被發現倒臥在臨近教室的廁所,並於隔日去世。葉永鋕事件被認為是臺灣針對同志暴力事件中最悲痛的案例。玫瑰少年葉永鋕因其性別特質而遭受暴力並不是孤例,針對性別特質的暴力今天仍未停止 。陰柔特質的男性何以成為暴力受害者?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從社會性別開始說起。
  • 臺女作家疑遭誘姦,涉案「狼師」獲不起訴,林奕含案再引社會反思
    其雙親的聲明意外牽出林奕含的輕生,與多年前被補習班名師誘姦有關,震動臺灣社會。涉案的補教名師陳國星也成為臺灣網友的「人肉搜索」對象,整起案件迅速在媒體上傳播,並發酵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話題。臺灣檢方隨即開始偵辦這一案件,歷時3個多月後終於偵結,以涉案「狼師」陳國星獲不起訴處分結案。這一結果再度引發臺灣社會反思,性教育、個人隱私等林奕含案相關問題持續引發討論。
  • 日本紀實漫談第027站~富山~日版「江湖郎中」的發祥地
    下一篇【日本紀實漫談】將介紹028——金澤,敬請期待。掃描二維碼關注本號,繼續了解更多東瀛資訊,我們一起雲遊日本本號更多《紀實漫談》原創語音(點擊標題即可收聽)第010站~新宿~電影《追捕》取景地第012站~池袋~東條英機等戰犯關押處決地第018站~札幌~「日本袁隆平」的故鄉第019站~根室~日本的「天涯海角」
  • 別任性023:中日混血的女權主義跨性別男孩,未來的政治家 |PODCAST
    Alexwood▼歡迎來到《 別任性 》的第23期 —— 跟別的女孩任意聊性與性別除了中日兩面國旗,圖中右上的旗子代表跨性別,左下的旗子代表無性戀,而四面旗子中間的標誌代表女權主義。這些標籤放一塊,代表了這期嘉賓卡醬的一些身份,也只能代表一些。卡醬是中日混血的跨性別男孩,女權主義者,無性戀+泛性浪漫人士,夢想是能通過日本普選進入國會,成為推動平權運動和東亞地緣政治的政治家。
  •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 | 一位跨兒的分享
    一些ftm會認為自己是男性身份,而非女性身份,尤其是當他們進入社會慢慢完善了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之後,會越來越拒絕被作為女性身份出現在女權討論中,因為他們會很大程度上和男性身份重合,也不會再認為自己是女權討論當中的女性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