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鋕是性彆氣質較陰柔的臺灣國中三年級男生。在2000年4月底,他被發現倒臥在臨近教室的廁所,並於隔日去世。葉永鋕事件被認為是臺灣針對同志暴力事件中最悲痛的案例。
玫瑰少年葉永鋕因其性別特質而遭受暴力並不是孤例,針對性別特質的暴力今天仍未停止 。陰柔特質的男性何以成為暴力受害者?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從社會性別開始說起。
社會性別是社會文化對性別的特徵、氣質、角色、活動、分工、責任的期待和規範,家庭、學校、職場、媒體、宗教都對性別進行社會教化。因此,沒有與生俱來的男/女、陽剛/陰柔、異性戀/同性戀分別,這些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波伏娃在《第二性》當中也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並非人的生理稟性,而是由社會和文化塑造下的產物,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和女人,如何表現我們的性彆氣質,如何展現我們的情慾。
性角色理論主張,作為一個男人或女人就意味著扮演人們對性別的一整套期望,即性角色。但是性角色理論忽視了個人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定義與再生產,同時這個理論很少談論男女間的權力,它的框架掩蓋了權力和物質的不平等,也不能幫助我們理解個人如何針對性別期望的設定來調整他們的角色。
康奈爾的批判性男性研究,關注男性群體內部存在的不平等的社會權力關係,並揭示出這種關係對強化和複製整個社會性別不平等所發揮的作用。康奈爾認為應從過程和關係取向來界定男性氣質,即男人在權力(power)關係、生產(production)關係,以及情感關係(cathexis)等三種向度的性別關係中實踐,從而在身體經驗、人格以及文化等層面產生作用,發展出具有多元樣貌的男性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