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夢到同事沒防護就進病房,晚上經常會焦慮地醒來。
迄今為止,人們尚未發現能夠有效殺死新冠肺炎病毒的藥物。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壓力究竟有多大?他們如何才能撫慰那些正在經歷煎熬的身心?
這是陳澍接受總臺央視記者採訪時的講述。他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感染科醫生,疫情暴發之後,他隨上海醫療隊馳援武漢,來到同濟醫院。至今,他已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工作一個多月了。期間,他經歷了初期的緊張和焦慮,見證了後來的有序,也收穫了感動。
對於剛剛接管這個病區時的情景,陳澍記憶猶新:「一來就是一種戰時氣氛,上上下下的感覺就是『打仗』。當時感覺就是炮火連天的聲音,我們要趕緊衝上去。」
陳澍說,他把醫護人員須做的防護流程寫好後,同濟的護士長馬上把流程變成文檔到處貼。
之所以這樣,陳澍表示,是因為這時候讓大家完全掌握好培訓不現實,「在這堵牆、這個角落做什麼事?再走過去,這個地方要做什麼事?我把它貼出來,不然的話記不住。」
陳澍說,前幾天他是沒法睡覺的,晚上經常會焦慮地醒來。
「半夜做夢一下子醒過來,夢裡在搶救病人的病房裡面,突然看到一個護士穿得嚴嚴實實的,像只大白熊,帶了一隻外科口罩,她沒有帶防護性的醫用N95口罩,這是最危險的,必感染。我一下坐起來了,我說要死了,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一想是做夢,躺下再睡,再也睡不著了。」
一個多月以後,在每天4至6小時一換班的工作頻率中,一線的醫護人員們早已熟知該如何進行嚴密的個人防護,他們也不再對這種疾病心生恐懼。
「沒進病房的時候,你說醫務人員沒有一點恐懼心,那是假話,人人都怕的。」陳澍說,沒看到病人時,就會想像他們是傳染源,想到萬一感染上會怎樣,當看到了這個人,就會覺得他是個很需要去照顧的、非常不幸的一個人、一個病人,感覺就會完全不一樣。
奮戰持續一個多月,大家越幹越拼命,陳澍甚至需要幫戰友們「踩剎車」。陳澍說,看到這些年輕的孩子們,他有時候都會感動得掉眼淚。
人生意義何在乎?
為人群服務。
服務價值何在乎?
為人群滅除病苦。
一代一代復旦上醫人不懈奮鬥,
為中國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勖哉諸君,功何有?利何有?
其有此亞東幾千萬人託命之場。」
向「白衣將士」致敬!
向每一位護佑生命的醫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