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電影中的情節一樣,許老闆也曾經遇到過一些大陸「藥販子」,開口就是要買一大批,他很反感,一口回絕了。
「我不賺錢是不可能的,肯定沒有電影裡的『藥神』那麼高尚,但說實話,做這生意一半是覺得癌症病人太可憐了,能幫他們省一點是一點吧。」 有時候,為了方便大陸病人,他會跑到臺北機場去送藥,只加一張高鐵票的錢。
許老闆說,他看《我不是藥神》也會淚流滿面,因為太了解這些病人的苦處,對他來說賣抗癌藥只是生意中的「小頭」,但對病人而言,卻是一根根「生命管道」,是活下去的希望,說不定什麼時候,他們的微信頭像就再也不會亮起。
抗癌藥都是處方藥,而大陸醫院的醫囑,在臺灣是不被承認的。所以,他也是冒著風險賣「救命藥」,這是一片不可言說的灰色地帶。
「如果不是大陸的同胞,我才不會做這生意,賺不到什麼錢還擔風險。」許老闆說,蔡英文當局啟動「新南向」政策後,的確會有一些東南亞的顧客來光顧, 但完全無法替代陸客,一是數量少,二是語言不通,三是購買力差太多。
同文同種、思維相近、情感相通,許多臺灣民眾都認同,與「對面的朋友」刻入血脈、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不是一些臺灣政客靠著三言兩語就能抹去的。
「我們臺灣老百姓想法其實很簡單,過好自己的日子,多交朋友,看到有難的人幫一把,大陸朋友和我們接觸久了,就知道其實大家沒差太多啦。」
在他看來,現在臺灣社會對大陸的誤解,大半是拜臺灣政客為爭選票、媒體為奪眼球所賜,但若是兩岸民眾真有機會相處,通常是非常融洽的,絕不會覺得眼前站著的是一個「外國人」。
「我們現在兩岸遇到的問題的確很麻煩,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看起來很難談攏,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解決兩岸問題,大家太太平平、和和睦睦相處,就像現在你我一樣,這樣多好啊。」
第一次覺得,這錢包丟得還挺值的,認識了一位「臺灣藥神」,還聽到了這番普通臺灣民眾的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