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電影《我不是藥神》裡面有一句很戳心的臺詞: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這句話對了一半。說對是因為貧窮確實不僅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還會實實在在限制我們生命的長短;不對呢,是因為它並不是決定生死的唯一、甚至是重要因素。
臺灣醫保的正式名稱是:全民健康保險。
口碑好到什麼程度呢,早在2005年,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就曾經為之打call,極力主張美國移植臺灣經驗。
大名鼎鼎的《紐約時報》去年還專門推介,呼籲政客重視。
每年都有大量的美國病人去臺灣就醫,特別是大病——
因為諸如器官移植這樣的需要巨額費用的大病,
在臺灣的開銷僅僅是美國開銷的五分之一。
而且醫療水平和服務並不遜於美國。
臺灣底層民眾曾經也是看不起病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經濟迅速騰飛,
但是社會福利制度卻遠遠落後。
雖然有勞工保險、軍人保險、公務人員保險等多種社保,
但是覆蓋面仍然有限,不能惠及各個階層。
臺灣當局遠見卓識,沒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而是從長遠著想,為根本計,
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當時任美國衛生福利部醫療保險精算局局長的蕭慶倫(出生於北京)赴臺,
為臺灣設計一種能夠為全民提供有力保障的醫療制度。
經過長達七年的規劃,蕭慶倫根據臺灣實際情況制定的規劃出臺。
從1995年開始實施。
制度的核心是根據居民經濟能力,
區分為六類保險對象,
對應不同的健保保險費負擔比例。
簡而言之,
有錢的人自己多負擔健保保險費,
沒錢的人少負擔甚或不負擔保險費。
根本目的在照顧中低收入的民眾。
舉個例子來說,
第一類的公務人員,
他們的保險費用30%是被保險人本人要付,
其他的70%的費用,則工作機構付給。
而第五類的「低收入戶」保險對象,
健保費用百分之百是由政府付給。
但不論哪一類別,交的保險費雖然不同,去看病時受到的待遇是完全一樣的。
正因為實惠和平等,早在2012年,
臺灣民眾入保比例就已經高達99.89%,
是真正的全民保險。
而一個四口的家庭每月約支付3000臺幣(660元人民幣)的保費,約為平均家庭收入的2%。民眾上醫院看病,只需攜帶自己的健保IC卡,就可以到任何醫院看病,臺灣各地的醫院憑著IC卡,即可為病人辦理看診或住院手續。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的數據,
這項制度的支出,約佔臺灣全年GDP的5.5%-6.9%。
這個比例在實施醫療保險的國家和地區中算是偏低的——遠低於美國的15.3%。
2017年的總支出為換算成人民幣約為1430億。
其中政府負擔為59.5%約為858億元。
相當於公共財政為每位臺灣人負擔3700元。
更為神奇的是,
在2010年的最近一次保險費上漲之後(這只是第二次),
這個體系居然出現盈餘。
臺灣的全民健保也許不是完美的,但是卻已經足夠成功。
它在一個GDP僅僅和四川省等同的地方,
為2300萬臺灣人民證明了「病有所醫」是完全可以實現。
在這裡,不論是誰,都不用擔心吃不起格列寧。
按下面二維碼識別,進去關注《臺商總匯》你將會發覺不一樣的世界! ↓
想到臺灣來個不一樣的旅行,可以按二維碼識別進去直接購買醫美及商務的服務項目!
臺灣的醫美技術世界有名,此醫美籤證包含了身體檢查,至於治療,整容,微調均不包含在這些費用,你可以按以下圖片二維碼識別進去可以直接購買所標示的服務,若在服務人員與你聯繫時,沒法達成你所要求的時間與服務的要求時可全額退款,若與服務人員達成訂單確認時,因其他因素不能成行則由旅行社與消費者的退款協議進行,《臺商總匯》平臺將無權處理!
太多的精品匯集在《臺商總匯》,懂得人,只買正貨,正品的人,必先優先選擇在《臺商總匯》購買,因為買不到假貨,更重要的是,正品比偽劣商品更划算!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去選購吧!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臺商總匯商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