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的公務人員,他們的保險費用30%是被保險人本人要付,其他的70%的費用,則工作機構付給。而第五類的「低收入戶」保險對象,健保費用百分之百是由政府付給。
不論哪一類別,交的保險費雖然不同,去看病時受到的待遇是完全一樣的。
正因為實惠和平等,早在2012年,臺灣民眾入保比例就已經高達99.89%,是真正的全民保險。
而一個四口的家庭每月約支付3000臺幣(660元人民幣)的保費,約為平均家庭收入的2%。 民眾上醫院看病,只需攜帶自己的健保IC卡,就可以到任何醫院看病,臺灣各地的醫院憑著IC卡,即可為病人辦理看診或住院手續。
臺灣民眾看病不需要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那樣需要先去診所,再強制由診所「轉診」。患者可以自由選擇在任何層次的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亦或是家門口的小診所就診。如果對最初的診斷或治療手段不滿意,還可以換一家醫院,找別的醫生繼續看。
臺灣醫院診所密度高,醫療資源非常豐富且均衡分布。2015年底,臺灣地區共有各類醫療機構22177家,每千人口醫師人數達11.9人,每千人口病床數為 6.9張。其中醫院494家,診所21683家,民眾可以自由選擇。
不過,與大陸社區衛生院醫生水平遠低於三級醫院不同,臺灣診所的醫師水平很高。臺灣規定,醫學畢業生必須在 3 ~ 5年的住院醫師培訓中成為優秀者,才能進入診所做「家庭醫生」(全科),臺灣診所執業醫師的收入,是在醫院執業的2 ~3倍。
有人因此總結說:分級診療的核心不是將患者「趕回基層」,而是將高質量的醫療資源「往下送」,從而吸引患者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
臺灣的全民健保體系大包大攬,目前涵蓋了牙科、婦產、西醫、中醫、預防,甚至老齡人群的康復也可使用健保。年齡位於40-65歲之間的參保人,每3年還可以做一次免費的成人健康檢查。檢查內容包含:一般的身體檢查、尿液檢查、血液檢查、健康諮詢等基本的檢查服務。健保還針對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等4種癌症,提供特定族群免費篩檢服務。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的數據,這項制度的支出,約佔臺灣全年GDP的5.5%-6.9%。這個比例在實施醫療保險的國家和地區中算是偏低的——遠低於美國的15.3%。
2017年的總支出換算成人民幣約為1430億元。其中政府負擔為59.5%約為858億元。相當於公共財政為每位臺灣人負擔3700元。更為神奇的是,在2010年的最近一次保險費上漲之後(這只是第二次),這個體系居然出現盈餘。
臺灣的全民健保也許不是完美的,但是卻已經足夠成功。
它在一個GDP僅僅和四川省等同的地方,一個財政收入比深圳還少的地方,為2300萬臺灣人民證明了,「病有所醫」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這裡,不論是誰,都不用擔心吃不起格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