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訪談 | 與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 '74 (PhD)對話

2021-02-25 羅徹斯特大學本科招生辦

聽Richard Thaler '74 (PhD)講述改變他人生的有關計算腰果的論文,為什麼人們不會理性對待錢,以及,他獲得的諾貝爾獎。

採訪者:Sandra Knispel

論證了傳統經濟模型不適用於人們如何作經濟決策,Thaler作為經濟學中經濟決策和人類行為交叉學科新領域的開闢者而廣為人知。(Photo: Scott Olson/Getty Images)

       芝加哥某一處商店中,一座獎盃等待著被授予給Richard Thaler,他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教授。

        在今年秋季獲得2017年諾貝爾獎之後,他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生的最好的事情了。」 隨之而來的還有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前芝加哥大學教職人員、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寄來的祝賀信。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彰了Thaler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他幫助建立起這一領域,架起經濟和心理學之間的橋梁。這一領域的核心理論認為人們的行為通常充滿感情,而不是此前標準認定的人們一般更加理性和自私。

        他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腰果充當了重要角色。某次羅大晚宴上,Thaler和其他的研究生同伴們吃腰果吃得太快了。他把它稱為有關自控力和目光短淺的問題,特別是當你知道晚餐馬上上桌卻無法停下吃腰果時。他告訴《紐約時報》,「如果不是腰果就在你眼前,你也就不會那麼想吃它們。比如,如果你需要起身走到廚房才能吃上腰果,就不會吃那麼多。」

        就是這樣一件小事觸發了他的好奇心。

        Thaler在研究為什麼人們不按照傳統經濟學家預測的方式行事而廣受認可。可以預見的是,這使得他和大部分經濟學家站在了對立面上。

        敏銳的Thaler在2015年接受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採訪時說,經濟學家們把全身心投入到了虛構的生物上面,這種生物「是高度理性的生物,能夠進行複雜計算,脫離情感,從沒有任何自控方面問題,然而腦袋空空」

       作為羅大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校友,Thaler是羅徹斯特大學第九位諾貝爾獎得主,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教授,第一位是前教職員工Robert Fogel, Thaler的老師之一。

    當你在羅大就讀博士生的時候,您最感興趣的領域是什麼?

    我的博士論文是關於人類生命價值的。這是一個標準的經濟學練習,預估要給多少薪水,才會有人做一些危險的工作。不過我在這個過程中也問了不少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問人們你們願意付多少錢去消除一個有0.1%的死亡概率的事件,以及如果讓他們去做這個有風險的事情,他們想要多少薪水。他們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截然不同,甚至是幾個等級的差別。標準的經濟理論會認為這兩個答案應該很相近。這個事情觸發了我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您提到說您那時候讀過的一篇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所寫的論文《不確定性下的判斷:啟發式和偏向性》影響了你的研究方向和生活。它是如何改變您的理念的?

    那篇論文裡的中心思想,人們在決策中會犯可預見的錯誤,賦予了我的工作的可能性。

    經濟學家樂於承認人們會犯錯,但是他們認為這些錯誤都是隨機的,不會產生巨大影響的。系統性偏見的想法是基本的。 

    水牛城的一場暴雪是如何讓你想到「沉沒成本」的理念的?

    經濟學家總是讓人們忽略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就是那些已經花掉的錢。他們同時也臆斷人們生來就理解這個概念,即便連他們自己都無法很好的對學生解釋沉沒成本。

    你提到的那個故事是這樣的:在水牛城還有球隊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免費拿到了兩張水牛城NBA球賽的票。但是那天有一場暴雪,我們就沒去得成。我的朋友不是學經濟的,他說:「如果我們是花錢買的那兩張票,我們一定是會去的。」

    我們可以稱您為行為經濟學之父麼?

    有些人這麼稱呼過我,但是這個領域有很多的先驅者。

    在您的上一本書《行為不當: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動因》中,您講述了一些人們不按照傳統經濟理論行事的事例。難道大部分的傳統理論都是無用的麼?

    不是的。經濟學理論絕對不是多餘的。實際上,這些理論對我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但是經濟學理論探討的是假設人們是理智的,他們的「行為」應該是怎麼樣的。我們需要這個理論,但同時我們也需要那些探討人們真正行為舉措的理論。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曾這樣談移民問題
    這是2006年《紐約時報》發表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談(非法)移民問題的觀點文章,按現在的標準,他們還能登嗎?這大概是左派右派在非法移民問題上有基本共識的最後一個階段了。政治正確對常識的改變,連一代人的時間都不需要。最重要的,當時左派還在乎那些低收入的美國工人,要爭取他們的選票支持。
  • 直播來啦 | 今天下午,諾獎得主Oliver Hart在直播間等你!
    今天下午, Oliver Hart 將蒞臨SAIF·CAFR 名家講堂,這位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校園動態 | 諾獎得主Eric·Maskin與建築學子共同製作 「永生花」
    12月20日上午,我校建築學院園林植物研究所迎來了一位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ric·Maskin。
  • 熱點 英國經濟學家迪頓獲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 近10年獲獎的都有誰?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2日下午1時,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榮獲該獎項。報導稱,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安格斯·迪頓因他在消費、貧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而獲獎。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1945年10月19日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是一位微觀經濟學家。
  • 剛剛,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圖案截至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08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上所做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 關注 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是什麼?
    諾貝爾和平獎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傍晚17時公布。
  • 來認識下2017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順便心疼下村上春樹
    就在剛剛,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揭曉,不同於去年一舉被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摘得桂冠時,爭議與喝彩齊飛的盛況,這屆的文學獎去處並不那麼具有戲劇性
  • 美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赫克無錢支付藥費悲慘離世
  • 喜報復旦管院校友繆延亮入選2016全球青年領袖
    大中華區共13人獲此殊榮,其中包括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校友繆延亮。繆延亮,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01級產業經濟學碩士校友,中央外匯業務中心研究主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特邀研究員,致力於打造一流的全球宏觀和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研究團隊。
  • 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同獲2018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年獲生命科學突破獎、唐獎生技醫藥獎。艾利森主要以對T細胞抗原受體複合體、協同刺激分子受體以及刺激T細胞的其他分子的研究而知名。本庶佑本庶佑,日本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客座教授,靜岡縣公立大學法人理事長。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告訴我們—熬夜後果很嚴重
    2017年諾貝爾獎從10月2日起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在北京時間今天下午17點30分最先公布。
  •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預測榜上,這位非洲作家力壓村上春樹
    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去年瑞典學院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令許多人大跌眼鏡,今年萬眾矚目的諾獎又將花落誰家
  • 銅牌得主真的比銀牌得主更容易開心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認為,人類並非是完全理性的,當人們在思考過去已發生事件的時候,會進行心理模擬,用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進行思考。一個反事實思維包括兩個部分:虛假的前提(如果……)和虛假的結論(那麼……)。
  • 2019諾貝爾和平獎揭曉
    據中國日報快訊,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獲得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
  • 新聞早班車丨美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美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要非理性花掉獎金201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9日揭曉,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憑藉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而摘取這一獎項。塞勒現年72歲,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東奧蘭治,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被認為是「現代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先鋒經濟學家」。
  • 2017諾貝爾醫學獎花落誰家?
    2017諾貝爾生理獎或醫學獎候選名單出來了?當然不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引文桂冠獎」已然出爐,諾貝爾獎的候選名單只是民間的預測罷了,因為官方的候選名單要等到50年後才能揭曉。。。
  • 窗外 | 諾獎揭曉,名過其實還是實至名歸?
    他們來了,帶著萬眾矚目的眼光,登上了經濟學領域的最高領獎臺。他們走了,懷揣著對脫貧的執著追求,不留一絲虛榮的牽絆。與其說是諾獎選擇了他們,不如說是他們選擇了無愧於心的對學問研究。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夫婦和哈佛大學的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傑出的經濟學家在諾獎的光環下再一次把長時期困擾人們的貧困問題拉進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