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莊不是高老莊,舊時人稱小鹹陽。說來也怪,高家莊不姓高,偏主劉、何、翟三大姓,世世代代的莊稼漢人都說高莊是個老村子,但就是麼人能說出個名堂。
很久以前的關中道上,西安府以西,鳳翔府往東,渭河平原與渭北高原的接茬上有一塊風水寶地,名曰乾州。乾州是個了不起的地方,因其地勢北依梁山,南望渭河,是唐朝的皇家陵園,後來跟著唐王埋進了乾陵,乾州時稱奉天。其時,朝廷為了解決乾州的乾旱,修建了「乾州龜城」,把個州城倒置成烏龜狀,龜首朝南,尾朝北,面向渭河,吸取渭河之水以保佑風調雨順。再往後才改稱乾州,沿用到了民國二年。說起這乾州百姓,那都是守陵人的後代,按照關中禮遇打墓人的傳統,乾州人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家沾上了皇家的光,也便形成了愛招搖、好輕狂的性格。
高家莊是渭北塬上的一個小村莊;就是這乾州地界上的一個村子。
關中平原以北的塬上,地表上有許多天然的溝溝坎坎,而高家莊村北頭平平整整的黃土層上就生生豁開了這麼個東西南北向的口子。這道口子兩岸平坦,壁若刀切,底似鍋蓋,儼然就是一條天然通道。據說,這口子東起鹹陽塬,西至陝甘交界,也便成就了一條商旅不絕的商道,同時也形成了一條土匪強盜橫行的匪道。相傳,不管是東來的駝隊還是西去的馬幫,都得在高家莊歇腳,這就造就了一個頗具特色的西府界上的村子——高家莊。
村子當中有灣豬肚型的水庫,兩頭寬,中間窄,稱澇池,說是用渭河泥漿踩底,歷時數年完工,以供人畜飲水,即使方圓二十裡的澇池乾枯,也能看到高莊婆娘女子澇池岸上撅著的狗蛋子。圍澇池一圈,十步栽植一棵柳樹,每到夏天,清風掀著柳條,像新媳婦的褲帶;饞嘴子的小夥們就盯著,等誰家的鴨子把蛋下到水裡好去撈來吃。閒人們在岸邊下晌,女子洗衣,商旅們飲馬。
圍著這澇池,劉、何、翟三姓人聚族而居,稱劉家、何家、翟家。村子算劉家人精,也不知道啥時候謀上了自家的營生。進了劉家的城門樓子,大戶人家就在這馬路兩旁,南北列開:同德堂家是老爺,出過舉人,有馬幫生意;染房家是布匹生意;紅房家專門染紅布;爛貨部家收爛貨;鐵匠部家打些馬掌鐵跟家用零碎;獸醫家有的是生意,誰讓村頭澇池岸上乃麼多的牲口。這些都是幾十、上百人一家住的大戶,他們在與商隊們打交道的當間經營著自家的生意。何家先前有弟兄兩個拿澇池的泥漿捏泥娃娃賣,後來成了風氣。唯獨劉家的東分子跟翟家靠著握幾分分地過窮日子。難怪同德堂的老爺說東分子小夥都是二桿子,精球打得炕邊響,等著老蛙往嘴裡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