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龍頭」拐,一把「砍柴」刀,手起刀落間,一根根枝條被 「等分」成數段……如城街道紀莊社區的周文福和往常一樣,在自家院子裡起勁地幹活老人今年正好100歲,百年人生歷程,他一路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以及生活的變化。
「白天我是銅匠,晚上我就幫部隊修槍,村裡人給我取了個綽號叫『地老鼠』。」提起抗戰時期經歷過的往事,周文福繪聲繪色、滔滔不絕,「鬼子一來,我就給紅軍報信,舞旗幫他們助威。」
在周文福家裡,珍藏著不少當年留下的「寶貝」:因著急報信而摔斷的「銅匠」擔子、修槍用的「裝備」工具、衝鋒陷陣的 「吶喊助威旗」……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物件一直被周文福小心地保存著,成為他對那個年代難以忘卻的記憶。
周文福有一根自製的「龍頭」拐杖,黃楊木質,模樣「霸氣」。每每被誇贊「眼明手巧」,他都滿臉自豪地解釋,「這根拐杖名叫『五子登科』,寓意『教子有方,家庭和睦』。」
周文福有5個女兒1個兒子,一直以來都跟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女兒們爭先恐後要接他回各自家裡侍奉,老人常常笑著說:「不行,我要砍柴、澆水、修剪花草,好多事情我要忙呢!」周文福歷經過戰亂,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巨大變遷,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的日益改善,對今天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小瓦屋,到90年代的三層小樓,再到現在的大庭院,物質生活可謂今非昔比。由於他的言傳身教,後輩們都知道「克己復禮,寬厚待人」的道理,「勤勞」「節儉」「仁厚」的優良家風也得以傳承。其實,像周文福老爺子這樣,健康長壽幸福的百歲老人,在如皋並不「稀奇」。截至2020年1月1日,如皋百歲老人524位,百歲老人數量穩居全國縣級城市第一,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
正是得益於如皋這片水土的哺育,以及孝賢文化的傳承,周文福身體硬朗,思維清晰。每當社區給他送來「長壽金」和「慰問品」,他都屢屢推辭,「多虧趕上了好時代,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鄰裡和睦、兒女孝順,有事可忙,就已經是小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