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綠樹掩映的第八步道,居民冉俊盡情享受著有氧運動的快樂。
大溪溝地區處於嘉陵江和中山二路之間,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家屬區的集中承載地。
由於地勢起伏較大,一條條自下而上的山城步道,是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其中,張家花園步道、紅球壩步道、第八步道、棗二巷步道最廣為人知。
冉俊是土生土長的大溪溝人,這些家門口的步道是他最柔軟的記憶。
「小時候,我家住在人和街,通過第八步道可以去文化宮看魚、去大禮堂餵鴿子,通過張家花園步道,可以去解放碑買東西。」有著令每一個老重慶人羨慕的「時髦」童年,冉俊在說起他如何爬坡上坎,去往各大「樂園」時,一種老渝中人特有的自豪感溢於言表。
然而,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更加便利的公交車、私家車多了起來,大溪溝步道的出行功能漸漸沒落。
由於走的人少了,加上年久失修,斷頭路頻頻出現。「原本人來人往的步道,青苔、垃圾、狗糞隨處可見。」冉俊回憶說,看著曾經引以為豪的步道變得滿目瘡痍,他有些不忍。
眼不見心不煩。有一段時間他甚至在單位附近租了個單身公寓,閉口不提自己是渝中人。
好在冉俊的尷尬,沒有持續太久。
2020年以來,大溪溝街道大刀闊斧開啟了城市品質更新,以步道為骨架,居民院落為基點進行城市微整治,從完善功能、提升品質、彰顯文化等方面進行整體提升。大溪溝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千方百計留住居民的鄉愁記憶,就是他們的施政所向。
如今的大溪溝,山城步道重新煥發出了嶄新的生機。
位於人和書院旁的張家花園步道因串聯中法學校、孤兒院、巴蜀中學校門舊址等歷史文化景點,成為熱門紅色旅遊的打卡地;古樸雅致的棗二巷連同第八步道,因為文化宮封閉整改提升,成為周邊居民出行、休閒、鍛鍊的「大動脈」。
熟悉的山城步道又回來了,和每一位老渝中人一樣,冉俊的內心歸宿感、獲得感十足,他二話不說就將出租房退了,毅然決然搬回了渝中,這個珍藏著童年記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