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不一定完全準確的例子吧。一名工程師,基於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某項技術應用做出了一種判斷,而企業的管理者基於市場的導向——壓縮成本獲得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做出了一個「不專業」的決策。而該工程師為了保住自己的職場前途,不敢反駁,不得不按照後者來應用該技術——這就不是「專業主義」,雖然這是殘酷的現實。
畢竟,經濟社會總是由市場、政治、專業主義等各種元素構成的,不可能實現「專業至上」的那個「桃花源」。但「專業至上」這個理想,還得堅持下去。很多專業人士個體或組織,還是希望儘量維護住自己的專業權威,讓自己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更有發言權。
因此,該書也解釋道,這種「專業至上」的社會地位,是一種相當大的特權,所以也很難真的存在。除非讓人們相信,專業人士所執行的具體任務,不是隨便什麼人在監管之下就可以完成的,那些沒有經過必要培訓和經驗的人無法勝任的。那如何讓人們相信你的專業性呢?CPD就是專業主義的方法論。
對於個人而言,CPD可確保專業人士已經持有的學歷、執業資格不過時、不被淘汰。以及,即使一個人的年齡、教育背景在職場不佔優勢,也可以提升既有技能,學習新技能。
設想,倘若CPD在我國職場上得到了廣泛認可,一個人可以通過在職場上的學習和提升,彌補不是「985大學」畢業的「劣勢」。又如,一位工程師即使原本學習的是機械專業,也可以通過業餘時間學習計算機原理和編程,「轉行」去參與開發涉及軟體的產品。
此外,就像過去常說的「幹一行,愛一行」。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掙一份錢養家餬口,也是一種個人的價值體現和滿足感達成。職場上的專業人士,往往更以自己的職業和專業性為榮,把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社會做貢獻,當成一種責任和使命,也自然會積極主動地在自己的專業上不斷進步。
芝士社長還認為,CPD其實也是在變相鼓勵人們在職場上,多關注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少些沽名釣譽和勾心鬥角。如同堅持一系列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可能是你的Life Style。持續專業發展CPD,作為一種健康的職場理念,而不是爾虞我詐、職場套路、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惡性循環,不妨考慮成為你的Career Style。
大家可能會覺得CPD這種理念,在我國目前的職場環境中,還很難生根發芽。不過英國的CPD發展成熟,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畢竟也是始於二戰以後,經過了幾代職場人的努力。還有CPD與IPD一起構築的專業教育,在英國也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