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精品咖啡浪潮的洪福,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觸到了新鮮烘焙的精品咖啡,
也領略到了那些豐富絕倫的咖啡風味,
但是隨著精品咖啡的普及,
越來越多的咖啡館開始置辦烘焙機,
購買生豆,走上了自家烘焙的道路。
這一切看似欣欣向榮,
然而吐槽君卻遇見了一些不好的現象。
曾經吐槽君購買某群友出售的三款咖啡豆。
結果當吐槽君收到豆子後,
發現其中某款豆子脫水不足,青草味道明顯,
那吐槽君本著交流的心態,與群友反饋,
孰知群友問了吐槽君一句,
這樣喝咖啡,你開心嗎?你快樂嗎?
吐槽君當時嚇得不輕,
大哥,是你自己豆子烘廢了,你問我開心不?
我特么喝到口中尖酸無法化開,
給你提意見你還不聽,你問我快樂嗎?
我還能唱《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嗎?
當然閒話少說,接入正文,
當下咖啡自家烘焙的水平究竟如何?
舉個例子,前兩天,
吐槽君看到一個「國際烘豆賽」的海報,
看完後,吐槽君的整個人都不好了,海報如下↓↓↓
雖然吐槽君對咖啡研究沒一些「大師」那麼牛逼,
能夠看豆識風味,不談烘焙直接談萃取好喝。
但是起碼的好壞還是分得出的,
看豆型和中線,應該是典型的埃塞水洗豆,
但是這個細節,大家不妨點擊進去看大圖,
各種顏色,褶皺,黑點,把咖啡烘得五彩斑斕,
而下面有氣無力的幾行文字,明顯缺乏對比。
這樣的作圖,吐槽君不難猜出,
背後肯定是一個油頭粉面的X尼/X夫/X利老師
在指點美工做圖後的傑作。
對於這張海報,
吐槽君只有一張圖片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吐槽完這個烘焙比賽海報,
吐槽君還是嚴肅一點,談一下,
對於精品咖啡館來說,
究竟有沒有必要買臺烘焙機來自家烘焙精品咖啡。
吐槽君認為,首先自家烘焙有幾個好處,
節省成本,提升專業度,提升產品服務,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
有臺烘焙機,能給消費者更好的專業形象,
也能快速檢驗自己烘焙的想法。
可前提要是咖啡烘焙技術爐火純青,
不然只能被消費者吐槽。
但是,接下來自家烘焙的問題就多了去了,
自家烘焙豆子自娛自樂,做培訓是可以的,
可直接拿外焦裡嫩的咖啡出去賣錢,
讓消費者當小白鼠,為殘次品埋單。
美其名曰見證成長,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也許有人說,自己已經接觸了太多精品咖啡,
完全有把握烘焙好,而且產品都是不斷進步,
當下不能對咖啡行業要求太多,那吐槽君無話可說。
如果想當然的敢烘就敢賣,
就是你美其名曰的「專業」,
那吐槽君祝你在專業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講真,在當下火力失控,烘焙出來五彩斑斕,
脫水嚴重不足,外焦裡嫩咖啡豆的大有人在,
而最為關鍵的,很多烘焙師將自己的作品,
當成自己孩子一般對待,
容不得別人提出質疑,自我感覺極其良好。
一鍋進爆下豆後,自動腦補
「各種風味,各種優雅花果香,
茶感韻味循環往復」,
他們想表達的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
「使勁誇我」。
而對於自家烘焙來說,最關鍵是一點,
烘焙的咖啡如何提升品質,然後穩定,
同時如何找尋自己的不足並且彌補。
對於咖啡館來說,
入手一臺好的烘焙機也許要投入不菲的資本,
但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不足,如何確立烘焙的參照,
做出真正適合大眾的產品,
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天賦,以及長久的付出,
其實找尋專業的烘焙商合作共贏,遠比「悶聲發大財」更有用,
因為你不見得能發的起來。
之前有個朋友和吐槽君提及,
有人拉他入夥,他拒絕了,
吐槽君好奇,既然能有人一起合作,
認真發展一定會有事業。
朋友說,一想到那人烘焙的咖啡半生不熟還不自知,
於是乎,在合作這件事情上,也敬而遠之了。
還有許多專業從事咖啡烘焙的朋友
也和吐槽君抱怨過,有的精品咖啡館
一旦單品量上去了,就想自己買機器搞烘焙,
不僅可以日常用,更能賣錢,這些也確實無可厚非。
可是如果誰都依樣畫葫蘆,
輕輕鬆鬆就能把更有難度的咖啡烘焙搞定,
那明顯沒大技術含量的咖啡萃取,
為何就不能用手衝機器人替代呢?
吐槽君不是很明白,為何當下
一方面把萃取妖魔化,弄的如同玄學一樣複雜,
另一方面又把烘焙理解成理所當然,
進爆出豆,只要中烘杯測出風味,其他都萬事大吉。
如此本末倒置,又想瞞天過海,
把消費者當成小白鼠,動輒一句咖啡好喝就夠了,
敢烘焙就敢賣,
莫非也是拜精品咖啡所賜,真的是想上天了?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我會上天,我相信裝逼沒有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