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專論 | 盛嘉:走入荒野的託克維爾——對美國印第安人悲劇的觀察與思考(三)

2021-03-03 美國史研究

有時候他們的命運似乎有了某種轉機,但其實是進入了另一種的困境:

 

1.印第安人剛剛走出野蠻民族的生活苦海,又陷入走向開化民族的更加悲慘的深淵。他們覺得在我們的富裕環境中生活,其困難並不亞於他們在森林裡的生活。

 

2.無論從哪一方面去考察北美印第安人的命運,他們的災難好像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他們繼續保持野蠻,則白人會一直推進,驅趕他們;如果他們想要自己開化,在與比他們開化得多的人接觸後,就要受壓迫和使自己貧困;如果繼續從一處荒野漂泊到另一處荒野,則會滅亡;如果定居下來,也還得滅亡。

 

與託克維爾同時代的許多歐裔美國人認為,「北美的野蠻人,要麼文明,要麼滅亡」,但託克維爾看到,從天性和民情上講,印第安人無法接受歐洲人的文明。「印第安人不是永遠不想接受文明,就是在想開始怎樣做的時候已經為時甚晚。」大量的移民和美國急劇的擴張沒有給印第安人多少時間。歷史沒有等待他們,更沒有給他們再一次的機會。正如前面所討論的,即使對於那些所謂接受了白人文明的印第安人,其命運也沒有好到哪裡。儘管託克維爾覺得,印第安人還有另一個選項,那就是與白人戰鬥,但他無奈地看到,他們已喪失了與白人戰鬥的能力。他們所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遷移,可遷移也沒有帶來命運的改變,而是消亡的加速。

託克維爾在考察美國的政治民主文化時,曾關注美國社會的民情,認為民情對維護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極為重要。有什麼樣的民情,就有什麼樣的政治文化。在關注印第安人的生存狀態時,託克維爾也曾試圖去發現和界定印第安人的民情。可他很快就發現,要了解印第安人的民情並非易事。在絕望的印第安人那裡,民情不再發生作用,傳統已經失去力量。人們變得一天比一天粗野。因為構成民情的許多主要因素,如心理習慣、行為模式、以及生活習慣所遵循的的全部思想,已經發生了畸變。這是託克維爾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學觀察。處在絕望困境中的民族,民情往往會發生畸變,這種狀態下的民族,其實距離消亡已經不遠了。

在19世紀這樣一個殖民時代,如果將歐裔美國人與印第安人的衝突放在當時全球史的背景下來考察,就涉及到了一個更為普遍的問題,即文明與野蠻的界定、衝突的形式和化解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問題上,託克維爾並沒有囿於一個歐洲人的立場,以歐洲人的傲慢來看待印第安人。他覺得,有些印第安人的部落,如切諾基,曾有機會使自己進入更為文明的狀態,「當初如憑藉自己的力量,十分堅定地設法使自己開化,他們也許可以成功」。當然,託克維爾這裡所說的成功是以接受歐洲文明的程度為標準。

託克維爾認為,外界的衝擊固然重要,但野蠻民族往往都是靠自身的努力,通過自身的轉化逐漸自行變得文明的。與歷史上的一些所謂的野蠻與文明的族群的衝突不同,當印第安人面對異族的侵略時,他們始終處於被徵服者的地位,沒有變成徵服者,始終沒有獲得至少平等的地位。在世界歷史上,不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可以見到相對文明的族群與野蠻民族的衝突。要麼一方擁有武力,要麼一方擁有知識。「當擁有物質力量的一方也同時具有智力的優勢時,則被徵服的一方很少能夠走向文明,他們不是後退便是滅亡。」顯然,與歐裔美國人相比,印第安人在兩方面都不具有優勢。他們所遭遇的是一個當時在世界上一個「最開化的民族」,也是「一個最貪婪的民族」, 也是最具有毀滅他們能力的民族。印第安人的不幸在於,「他們在接受文明的同時就接受了壓迫」。

其實,歐裔美國人並不是印第安人遭遇的唯一殖民者,在他們之前,印第安人還曾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欺凌。託克維爾通過比較研究發現,作為殖民者西班牙人與歐裔美國人都有一種類似的心態,即「上帝把新世界及其居民賜給了他們,作為他們的財產。」 從表面上看,美國人作為新的殖民者不像老殖民者西班牙人對待印第安人那樣兇殘,「毫無憐憫和顧忌之心」,但西班牙人並沒有徹底摧毀和滅絕印第安人。他們沒有做到的事,美國人則做到了。託克維爾指出:

 

1.美國人更講人道,更為溫和,更尊重權利和合法性,從不嗜血,但相比西班牙人,他們是這些種族更為徹底的摧毀者。毫無疑問,百年之後,北美不僅沒有民族,而且印第安人最顯赫的種族也將不會再有一個成員······

2.當年,西班牙人曾用他們的獵犬像追逐野獸那樣去追逐印第安人。他們不擇手段,毫無憐憫像摧毀一座城市那樣洗劫了新大陸,但他們未能把印第安人斬盡殺絕。

3.與西班牙人相反,美國人對待土著的態度,還有點講究規矩和法制的味道。只要印第安人願意保持他們的野蠻狀態,美國人絕不幹預他們,而以獨立的民族對待他們。在按照條約的規定的手續購買以前,不允許任何人佔有印第安人的土地······美國人用十分巧妙的手段,有條不紊,通過合法的手續,以慈善為懷,不流血,以世人認可的偉大的道德原則,就達到了雙重目的。以尊重人道的法律的辦法消滅人,可謂美國人之一絕。

相關焦點

  • 論美國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西方傳統節日,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 [1] 。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
  • 守護荒野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守護荒野」的小喇叭。我才知道,還有一大群人在為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公益事業做著無私的奉獻。一個和我同齡的滑板女孩「守護荒野」屬於自然環保NGO(非政府)組織這也是他們與政府磋商協調的一個很成功的案例,他們也在用實際行動來影響著身邊的人,讓政府也能接受他們的自然理念。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 紀實攝影:美國現代印第安土著的世界(土著攝影師瑪麗卡·威爾伯)
  • 【北京美國中心活動】印第安人傳統月電影放映及討論,11月22日,周二,晚6:30
    印第安裔美國人早在美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之前就是美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第安部落因其特殊的自治地位也與聯邦政府有一種特殊的關係。對於年輕的印第安裔美國人來說,這往往是一個兩難境地,他們必須在忠誠於連接土地和人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一個現代和多元文化的美國社會之間航行。
  • 2016世界大賽再聚首,小熊主場迎戰印第安人
    北京時間9月16日8:15 將上演一場中區跨聯盟戰,芝加哥小熊坐鎮瑞格利球場,迎戰克利夫蘭印第安人,比賽雙方在2016年世界大賽中大戰七場。騰訊體育將帶來本場比賽的視頻直播,敬請關注。印第安人最近慘吞六連敗,目前以26勝21負排到美聯中區第三,預計至少能外卡進軍季後賽。
  • 美國奧斯卡獲獎電影《荒野獵人》原版高清
    類型: 劇情 / 動作 / 冒險官方網站: foxmovies.com/movies/the-revenant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香港 / 臺灣語言: 英語 / 波尼語 / 法語上映日期: 2016-03-18(中國大陸) / 2015-12-16(美國加州) / 2016-01-08(美國)片長: 156分鐘又名: 復仇勇者(港) /
  • 小魚推薦:粉絲七折福利——冷鋼印第安戰斧
    今天小魚給大家帶來一款產品:印第安戰斧。絕對是一款值得你收藏的產品,粉絲特價七折,粉絲特價七折,粉絲特價七折哦,重要的事說三遍~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購買哦~在近身搏擊時,槍託可以變成我們手中最有殺傷力的武器,只要槍託不斷,在雙手揮動時產生的殺傷力就可以斷骨碎肉。
  • 算總帳,美國被要求賠償萬億美元!屠殺黑人、印第安人要付出代價
    隨著美國大批軍隊開始全面鎮壓境內的美國抗議和暴動,包括美國各地出現的騷亂。美國多個民間組織也全面展開反擊,特別是要求美國白宮政府向美國黑人組織和機構賠償!要知道近年來,美國自由派的美國人權活動家和民主黨的政界人士已經開始討論向黑人支付「賠償」的問題。大批美國民間機構想向黑人奴隸的後裔支付這些賠償,以承認白人奴隸主的罪惡感。
  • 幽靈行動:荒野
    《幽靈行動:荒野》由育碧巴黎工作室開發,是一款支持4人合作或單人遊戲的第三人稱軍事射擊遊戲。是《幽靈行動》系列遊戲的第六部,遊戲於2017年3月7日發行。《幽靈行動:荒野》是根據美國軍事作家湯姆·克蘭西的小說《幽靈行動》改編而成。美國陸軍開發了可部署的「全能戰士系統」,可讓單兵變成終極戰鬥武力組合計劃,並建立了名叫幽靈的小隊。
  • 主題的老夥計:獨具風格的印第安戰斧Mccoun Tomahawks
    喜歡印第安戰斧的朋友可能會想到Mccoun印第安戰斧。他家的斧頭風格是很多人,包括筆者很喜歡的風格。木柄、雕刻、傘繩、藤蔓、一體鑄模斧頭頭部…整體風格充滿了一種古韻味。與大多數的刀具製造商一樣,Mccoun印第安戰斧同樣是一家家族企業。
  • 荒野行動在日App Store排名前三!
    >>荒野行動試玩報告<<<同時遊戲也擁有包括天氣系統、載具、多人大場面對戰等同類產品經典元素。在穩居國內App Store下載榜首位的同時,《荒野行動》還悄然出現在了日本App Store的榜單前列。
  • 感悟:印第安酋長的「坐騎」
    自從被白人驅趕到保護區之後,印第安人一直過著貧困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們終於時來運轉,勘探人員發現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下,蘊藏著大量的石油。
  • 一個屠殺了自己恩人的美國人的節日?
    就在最難熬的時候,淳樸善良的印第安人給清教徒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對他們進行生活技能的指導,教授他們種植與捕獵的技巧。在善良的本地土著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獲得了豐收。按照宗教習俗,這些人設立的感恩上帝的日子,慶祝他們取得豐收。他們的豐收離不開印第安人的幫助,於是,他們邀請印第安人和他們一起慶祝節日。他們點起篝火、舉行宴會,還舉辦了唱歌、賽跑等活動。這個習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 陳鴻宇:在荒野上歌唱的人
    藝  術在人們眼裡,陳鴻宇一直是那個唱《理想三旬》的民謠歌手, 但現在的他早已脫離了束縛
  • 電影:年輕氣盛 (Youth)
    電影入選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片,贏得第28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三個獎。
  • 綜述 | 項潔:關於數位人文的思考:理論與方法
    最後,讓我們以本書「現象的探索」部分中所收錄的三篇論文:闕河嘉、呂宜華、蘇冠銘的《電視媒體的鄉村性——以語料庫語言學輔助方法分析<臺客練習曲>》、Kihwang Lee 和 Jae Yun Lee 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17th-19th CenturyKorean Culinary Manuscripts》、楊森豪和賴進貴的《繪圖注說
  • 貝爾為什麼不再拍《荒野求生》了?原來是被人炒魷魚了
    在2006年貝爾在美國一個探險頻道主持一檔綜藝節目「荒野求生」,在裡面所吃的一些東西太過嚇人,所以就走紅網絡。這檔綜藝節目是一檔寫實的電視節目,每一集貝爺都會去一些比較危險的地方,例如在峽谷或者是森林,還有沙漠等等,即使是在危險的地方,只要貝爺想去,就沒有他不敢去的地方。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利用一些手段,突破重重困難以後再次回到文明社會的生活當中去。
  • 深度報告|【胡佛研究所】:美國學術研究事業中的風險再思考
    Global Engagement: Rethinking Risk In The Research Enterprise全球涉獵:美國學術研究事業中的風險再思考深度民調|【皮尤中心】:有宗教信仰的人,道德水平會更高麼?
  • 68歲的莫迪和貝爾一起荒野求生?!
    印度總理莫迪近日參加了英國大型冒險類真人秀節目《荒野求生》,與主持人貝爾一同進入印度荒野,一起製作木筏並穿過叢林河流。
  • 美國丟了「革命精神」
    當席捲全美國的反種族歧視浪潮進入到「推倒雕像」階段時,很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感覺:美國人是不是要掀起一場革命?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政治文明以來,推倒歷史人物的雕像,往往是廣泛而深刻的社會運動的「標配」,以至於不推倒幾尊雕像,那就算不上在革命。眼下美國發生的這些事,平權運動高潮期的1968年都曾上演過。那是一個革命的年代。如今的美國沒有,也不可能發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