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石塘七夕祈福禮,小編問你約不約?
你可能見過石塘、箬山漁民家門前的小人祈福場景,但絕對沒有見識過集體祈福的儀式,那場面,那氣勢,8月20日,帶著你的家人,帶著你的小孩,來石塘吧!首次以集體祈福儀式亮相的石塘「小人節」,定會給你驚喜。
此次活動,由溫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石塘鎮共同打造,旨在恢復、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正能量。
石塘七夕習俗的來源,最早可能還可追溯到北宋。當時,民間有七夕「拜雙星,並乞巧,玩摩喉羅」的習俗。
17世紀中葉,來自福建移民相繼遷徙到溫嶺石塘,帶來了閩南盛行的七夕習俗(當地稱石塘「小人節」),並完好保留至今。
彩亭、彩轎、七娘媽座是祭祀的必備神器,五牲(三牲)、五果、六菜、四福食等祭品也不可少,還有七杯酒、兩碗糯米水圓、七種鮮花、經牒、紙折金元寶等。
祭品如此豐盛,想必天上的女神「七娘媽」也會心有靈犀,為人間的至誠而感動吧。
石塘「小人節」的保護神是「七娘媽」(七仙女),主祭者自然也應該是女性長輩,這是女性護佑愛情結晶健康成長的儀式。
有專家考證,祭祀中的神器「紙亭」尚有「風月亭」、「蟲二亭」之稱,意思即為男女風月過後的子息繁衍。
石塘七夕習俗,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擴展項目)。溫嶺石塘裡箬村周邊20多個村都有「小人節」習俗。目前,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其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駱業生(已故),溫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筱祥。
圖文來源:2015-08-11 溫嶺文化
長按二維碼關注「文化那些事」,加入2015溫嶺市全民閱讀推廣行動大家庭
溫嶺市全民讀書月活動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