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澳洲著名葡萄酒品牌Wolf Blass的50周年大慶。首席釀酒師Chris Hatcher於近日在倫敦舉辦了一場專題品鑑會,詳細回顧了酒莊的頂級酒款黑標自1973年首個年份至今的風格演變及風雨歷程。
Wolf Blass的黑標是酒莊最頂級的酒款,主要由來自巴羅薩、 McLaren Vale以及Langhorne Creek的赤霞珠和設拉子混釀而成,通常以赤霞珠為主導,僅在兩個年份(2001和2002)由設拉子主導。自2002年份以來,大部分年份的酒款也混有少量來自Langhorne Creek的老藤馬爾貝克。
黑標自1973年首次面世以來,就在澳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首個年份就一舉奪得頗受推崇的Jimmy Watson Memorial Trophy大獎,並蟬聯三年。時至今日,它仍是這一獎項三連冠的唯一酒款,也是唯一一個總共四次奪獎的酒款。
對此,酒莊的首席釀酒師Chris Hatcher評論說,「在當時,這個頒發給最佳一年陳紅葡萄酒的Jimmy Watson可是人人覬覦的獎項。瑪格麗特河的Cape Mentelle贏過兩次,但要連續三連冠可是沒有人能夠想像的超難事件。」 Hatcher於1987年加入Wolf Blass,擔任白葡萄酒和起泡酒的高級釀酒師,此前他曾在加州的Simi Winery和巴羅薩的Kaiser Stuhl工作。
本次倫敦的特別品鑑會上展示的酒款時間跨度長達40年,包括1974(酒莊自身也只有兩瓶存貨),1979(酒莊目前只有7瓶存貨),1982, 1984等老年份,以及1992,1998(第四次贏得Jimmy Watson獎項的酒款),2002, 2004,2010和最新的2012。
在解釋這40餘年的風格演變時, Hatcher指出,最主要的轉變在於酒莊的關注點逐漸從酒廠轉向葡萄田。
「在我剛開始釀酒時,所有人都在『釀』酒。我們以為可以在酒廠修正所有的東西。這一方面是好事,我們引進了好的衛生習慣、微生物控制以及其它東西,但另一方面,我們可能從未在葡萄田裡待足夠久的時間。」 他說,「但在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正好與此相反。現在,在採摘季,年輕一代的釀酒師可能會70-80%時間都在葡萄田裡。而我們當年更多可能是80%在釀酒廠,20%在葡萄田。」
這一從酒廠向酒田的轉變,很大程度上也和70年代葡萄酒在澳洲的受歡迎度大爆發有關。如Hatcher指出的,在1969年,澳洲的人均葡萄酒消費大約在每人9升左右,而短短十年後,這一數字躍升到每人20升。正是在那個階段,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葡萄酒行業得以得到大量投資資金而發展成熟,並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大量開墾種植新的葡萄田,並自此開始出現盈餘而轉向出口。
另外,Hatcher還解釋說,儘管Wolf Blass的黑標一向以柔順的單寧和豐滿的中段為特色,但這幾十年間,他仍大量削減了美國橡木桶的使用,以帶出更多的果味表達(而這一點也只在酒莊更多將關注投向葡萄田後才得以成為可能)。
「在70年代早期,我們使用了大量美國橡木桶來增加味覺上的甜度。但現在我們在採摘果實時,就保證了這一點,因此不再需要那麼厚重的木桶味。所以今天,不僅用桶程度減少,更從百分百美國木桶轉變成高達70-90%的法國木桶,百分百新木桶轉變成高比例的二手木桶。」
目前,這款黑標40周年2012年份,已上市開售。
撰文:Darren Smith
編譯:肖斐遠
https://www.thedrinksbusiness.com/2016/08/wolf-blass-looking-back-on-40-years-of-black-label/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