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和今年60歲,9月過後,他將脫下深藍色的鐵路制服,為他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職業——接觸網作業車司機劃上圓滿句號。
40年前,他是中央軍委直屬某部特種工程兵排長,參與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和國防工程的建設;40年後,他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軌道車專業締造「傳奇」的高級技師,重慶供電段軌道車專業技術評委、教員。
他時常感慨道:「幹了幾十年工作,我看到了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變化。」40年彈指一揮間,張紹和既是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見證者,也是改革開放40年的奉獻者。
「幹工作就是要幹一行、鑽一行。」張紹和說。
1985年夏天,從部隊轉業的張紹和來到鐵路大家庭,成為全國鐵路第一批軌道車司機。自此,張紹和與軌道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10多年前,全國鐵路軌道車尚未實行標準化管理。」張紹和說,當時的軌道車上臺帳、工具等還沒有固定的存放點和擺放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軌道車的應急出動能力。一個疑問反覆出現在張紹和腦海中:能否用一個科學的辦法來管理這些工具呢?
不曾想,一個反覆出現在他腦海的疑問竟然引發了一場關於軌道車標準化管理的革命。
2004年,張紹和找來木工師父在自己駕乘的軌道車上按照他劃定的區域用墨斗進行「劃線分區」,以此對車上的物件進行分類規整。經過兩年的不斷完善,張紹和首創的軌道車標準化管理得到了原成都鐵路局的認可。也就在那一年,張紹和被原成都鐵路局聘用為技師。
談起張紹和,工友們這樣形容他:老張把軌道車當成了他的孩子。
太原5型軌道車是司機們反饋最不易駕駛的一款車型。2017年,已成長為鐵路系統高級技師的張紹和主動向單位申請:「請把所有的太原5型軌道車都交給我。」
就這樣,上級配屬的5臺的太原5型軌道車全都到了張紹和所屬的工區。他告訴自己,我倒要看看它到底有多「兇」。
結果不出2個月,5臺太原5型軌道車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
「我們那會兒條件差,人手少。在那個年代,就連接觸網都是帶電作業的。現在的車型也越來越好,就連高大上的JJC綜合檢修車列和接觸網檢測車也已經配置好了。改革開放40年來,鐵路的變化很大。」談起改革開放40年來鐵路的變化,張紹和感概萬千。
40年,張紹和跟隨改革開放的腳步,從軌道車普通司機成長為集團公司高級技師。40年,彈指一揮間,對張紹和來說是一份責任,更是擔當。40年來,他親睹了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他是見證者,更是奉獻者。(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