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枝,64歲,回族鎮王東11隊人,家裡共7口人。
數天來寒流侵襲洛寧大地,人人喊冷,嘮叨著多少年來未曾有過這麼冷的天,室內的水管毛巾凍了,盆裡的水也結了冰。出門帶著皮手套手還凍生疼。可就在這黎明前刺骨的寒風中,早上5點多的太陽城橋頭,總會看到這位花甲老人在和面打包子。多次見到,於是便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下這位老鄉的故事。
丁香枝有個老伴叫買三次,今年70歲,兩人有一個孩子,現在也是5口之家了,一生務農,這些年沒了地在到處打零工,日子過的比較艱難。
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當時這對二三十歲的小夫妻正趕上好時光,同億萬山鄉農民一起乘著放開農貿市場,搞活農村經濟的強勁東風,開始了轉市場、攆集頭、打包子的營生,這一幹就是近37年。如今年紀大了,跑不動了,只好在這太陽城路口上固定擺小攤打包子掙點零錢,貼補孫子上學花銷。
丁香枝說:「改革開放初期,年輕、有氣力、勁頭足,拉著架子車攆集頭,跑山底、趙村、楊坡、東宋、三鄉等地賣包子,早上3點起床吃了飯就出門,一跑幾十裡真受症,勞累一天晚上拉回來都11點,儘管很累,但數著數量不多的收入,心裡也很高興。
在太陽城橋頭,天還不亮丁香枝便已出攤,早上這爐子案板等用具拉來後,路過的好心人看她老太太年紀大弄不動,都會停下來幫她抬爐子搬案板,有時沒有路人經過,她就把爐子靠在身子上慢慢往下滑。
寒風中揉著冰冷的麵團。
寒風中第一鍋包子即將包成。
凌晨六點,包子鍋就開始冒氣了。
攤一擺開這勁都不知從那來了,一鍋接一鍋地打,生怕供不上賣,越是買包子人多時越有勁。
兩口子往往從早上一出攤忙起來,直到半中午才能閒下來。
等到客人不多時,已是10點、11點了。這時丁香枝才開始切菜,為自己老倆口做口吃的。
手凍的不行了,就圍著爐子烤烤火。火上坐著的是他們的早飯,一鍋白粥煮上了幾顆棗。
儘管早飯吃到嘴裡已是近12點,但越忙老兩口心裡越甜。
下雪天照樣出攤營業。
丁香枝說:「人都是為了生活,活看幹,死了算。咱會這手藝,不幹會中啊?孩子前年出去了四次也沒打住擺,今年又出去了。78年改革開放開始就幹這一行,幹了37年,也累的成了肩周炎,渾身疼痛難忍,用火管拔也不中,就這還得幹。咱不能去給國家要,讓孩子們管,咱坐到那不動,那根本不可能,能動就動,就當鍛練身體,那痛那癢,疼著幹著。」
生產隊給分的地,東西人家都蓋起來了好幾層,她的只有一層。她說咱沒能力蓋,還是一層,咱沒力量起不來,一年四季做這小生意掙不來錢,蓋房需要花大錢,也不想去借,擔心別人急要時還不上,誤了別人事。以前老兩口腳蹬三輪,非常累,去年冬天借了兩千元買了輛電動的,打算冬天乾乾還人家,過這個光景,一家不知一家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