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新疆,劉家傑並沒有去工作,而是去了自治區黨校學習培訓。之後,就被分配到鋼鐵廠上班。1958年,劉家傑迎來了人生中最大喜事——結婚。
「我倆分在了同一個單位,同一個辦公室,每天都在一起吃飯,一起學習,一起勞動,我們就是在那時相戀、相愛的。那個年代的愛情很簡單,我們每天一起散步,經常一起爬山,他拉二胡,我唱歌。」劉家傑回憶著,顯得特別開心,邊說邊給記者翻老照片。
「改革開放後,單說操辦婚禮就有很大變化。我張羅了孩子們的婚禮,再想想自己的婚禮,變化真大呢!我們當時就兩皮箱……」劉家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還讓大兒子從地下室拿出了當年結婚時的皮箱。
劉家傑輕輕地撫摸著這個珍貴的大皮箱。她說,改革開放,讓他們一家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結婚時「三轉一響」的「老三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她見證了三代人的婚禮,「老三樣」大變樣了,車子、房子變成操辦婚禮的標配了。
「我們那時結婚,就在組織分的宿舍裡張羅的,一張床,一張桌,吃點瓜子,發幾顆糖,簡單地很!」劉家傑向記者講起了那個年代舉辦婚禮的過程。
改革開放後,大兒子結婚,劉家傑與老伴花了2000元給兒子置辦婚禮,娶親都用自行車,置辦了「三轉一響」的縫紉機、自行車、手錶、錄音機。
八十年代末,「老三樣」早已不再稀奇。家家戶戶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1997年,小兒子結婚花了2萬元,我們請了秧歌隊,場面非常熱鬧。」劉家傑說。
前年冬天,劉家傑的孫子結婚,「新郎新娘好像走T型臺一樣,那場面更不敢想,變化太大了,婚禮後兩孩子直接去旅遊了。」劉家傑想起改革開放後,婚禮悄悄發生的變化,她越說越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