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亦心
|編輯 yony
|圖片 pinterest
|音樂 Little Room
「媽,終於知道我為什麼找不到工作了!」即將大學畢業,正瘋狂投簡歷卻石沉大海的小冉略顯興奮。
小冉的媽媽正一臉期待的表情,以為小冉幡然醒悟,終於可以洗身革面,認識到了自己身上的差距和不足,殷切地問道:「為啥?」
不想,小冉卻一本正經地說「因為,我可能學了個假!專!業!」
「那是因為你根本就是我的假孩子。」小冉媽翻了個白眼。
「可能是假的」被小冉母女倆運用地爐火純青,我等吃瓜群眾也是玩得不亦樂乎。
接下來,你可能遇到的事情有:你可能領了假的年終獎、你可能過了個假年、你可能買了張假票、你可能加了個假班、你可能回了假家、你可能拜了假的財神爺……
為何一夜之間冒出眾多「假學校」?為何網民都在舉報自己領了「假紅包」?這一切的背後,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歡迎走進本期《(wan)走(an)近(huai)科(xin)學(qing)》,帶你探索不為人知的「可能是個假的」背後的故事。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當人們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時,都可以套用這個萬能的「假公式」,這不過是人們不願意接受眼前的現實,給自己找的一味安慰劑。
心理學家B.Weiner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以用三個維度來說明:內部vs外部、可控vs不可控、穩定vs不穩定,將這三個維度進行組合,總結出人們常用的分析成敗的四個因素:
能力高低—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
努力程度—內部的、不穩定的、可控的
任務難易—外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
運氣好壞—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
吃瓜群眾們對他人的成功往往進行外部歸因。諸如思聰老爸是首富、柳巖上位靠肉搏等等。甚至當看到產後第三天的Angelababy挽著黃教主胳膊神採奕奕地走出來,有網友在微博下留言懷疑ab是懷了假孕。
吃瓜群眾們對自己的失敗也經常進行外部歸因。當你捏著肚子上的三層遊泳圈時,問蒼天問大地,為什麼吃了那麼多的減肥藥還是瘦不下來,當你覺得自己吃的是假減肥藥時,你的內心是否瞬間得到了高潮似的的安慰?於是你繼續抱著衛龍辣條,依然對著手機屏幕上的馬甲線女生流口水。
人們為什麼熱衷於進行外部歸因呢?因為這樣可以削減不成功事件對他們的自信造成的不適感。
所以,低自尊、低自信的人往往將失敗歸為自己的能力不夠,而成功則是因為任務簡單、運氣好;而那些擁有蜜汁自信的人,諸如陳思成、周立波之輩,即使墨鏡也擋不住他們寫在臉上的「我最有才」、「我最紅。」
然而,真正讓人敬佩的應當是這種人:即對自己的能力保有謙卑的認識,又不吝嗇對努力的付出。就像胡歌這樣的優質演員,當初他憑藉梅長蘇一角獲獎時所說的那番話「今天能拿到這個獎不是因為我的演技有多好,我覺得是因為我很幸運……它並不代表我到了一個多高的高度,而是代表了我剛剛上路……」
「假」安慰劑,偶爾服之,可以降壓舒心,但若服多了,那就真是有個「假腦子」了。